聊聊“双减”
内卷和不均衡是当前教育长期存在的弊病。针对如此弊病国家给出了药方,出台了“双减”政策。
“双减”将是我国基础教育一项长期基本政策。一二线城市和省城为了落实双减政策,认真研究着、思考着、前行着。虽然在此过程中为了减负提质,确实也增加了老师的不少负担,包括课后延时服务等等。但这是我们迈向美好教育的必经阶段,辛苦是暂时的,前途是美好的。对于三四线城市和县城则不是这样了,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则抓住了课后延时这个“宝贵时间”,变本加利大搞题海战术,甚至利用延时来讲课,回家更晚了,作业更多了,夜熬的更深了。近段时间在县城学校出现了非正常死亡率逐渐升高的现象。
基于三四线城市和县城的这种问题,主要是从教育的人抓教育造成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短期公利化。行政部门基于此种功利化倾向,把压力转嫁给学校,好多学校领导观念相对陈旧,不加思考把任务推给老师,三四线城市和县城老师们读书少、观念落后、主动性差,习惯于被动接受任务和简单的上传下达,所以老师们的焦虑和压力就转嫁给了学生。
作为一个从农村到县城又到省城一路走来的一线教师,个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应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对三四线城市和具城教育行政领导的思想教育相关的培训,或者是直接利用今年“能力作风建设年”这一契机,让懂教育、真正能干事的人来抓教育。
其次,通过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加快学校领导的思想转变和理念更新;通过最新教育政策的详细解读让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占领学校领导的意识领域;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让学校领导学习怎么样让最新的“双减”政策真正落地。
最后毋庸置疑,老师成了“双减”政策的真正落实者和兜底者。通过培训和外出学习,让老师们转变观念、提升个人素养:通过引领老师们多读书、读好书,拓宽眼界,认识到课堂既是教育的主战场也是学生的生命场,让课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融合;通过师德师风建设和榜样的学习,让老师们真正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从自身做起,"学高为师,德高是范”绝不是口头空谈;通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提升教师的课程建设意识和能力,我们想要学生成就什么样的人,就给予他什么样的课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减负提质,把与苦、累、忙相连的绝望、机械、无意义减去,让苦与希望相连、累与意义相连、忙与生动有趣相连。培养出一个能吃苦、能扛累、能经忙的有力量、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真正指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