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和学生家长谈话,还是和教育同仁交流,总能听到一些吐槽: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说不得、骂不得。孩子犯错了,你说他两句,结果他比你还激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的老师处理学生违纪问题,学生抵触情绪强烈,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激起新的矛盾。当然,也有很多老师富有教育智慧,学生被批评教育后,不仅心服口服,还对老师心存感激。
学生犯错了,老师进行批评教育。为什么学生的反应截然不同?
有一个原因就是批评的方式不同。
学生是愿意接受老师的正确批评的,所不能接受的往往是老师批评的方式。
很多老师处理学生问题时,只是关注到问题本身,没有认真考虑学生的感受,这就可能导致教育方法不得当,教育效果打折扣。老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才是教育的主体,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变化来灵活调整教育方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以“学生迟到”为例,我们把“简单粗暴型教育”和“如沐春风型教育”做一下对比。
简单粗暴型:学生迟到了,老师直接把学生叫到讲台上来,当众批评教育。“你看看表,给同学们说说你迟到了多长时间”···“为什么别人不迟到,偏偏你迟到了,就你事儿多”···“你爸妈没有教育过你要守时吗”···“到教室后面站着去,明天上课前交500字检查。如果下次再迟到,翻倍”···
其实,上述场景是很多班主任工作的缩影。如果让“佛系”老师来处理学生迟到这件事儿,肯定是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所以,从责任心角度来看的话,这个老师应该是一个好老师。发现学生问题,指出学生问题,纠正学生问题,肯定是为学生负责。但是,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妥当吗?学生真的愿意接受吗?如果血气方刚的学生再来上几句“我不去教室后面站着,我也不写检查”,“你凭什么说我父母”···老师又该如何收场?
如沐春风型:学生迟到了,老师把学生叫到教室外,询问迟到原因。分析学生到底是有意迟到还是无意迟到,是不是有什么突发情况。老师在了解清楚原因后,可以给学生提出建议。比如:多看手表,多设置几个闹钟,帮助学生做好时间规划。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这次迟到对自己、他人、班级不好的影响,引导学生做好自我教育。
像这种温和的处理方式,我相信很多学生是乐于接受的。只有学生愿意接受我们的处理方式,我们对他的教育才会入耳入心,才能真正引起他的自我反省。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学生们心里很清楚。所以,学生在犯错之后,能接受老师的正确批评。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一定的教育艺术和智慧,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优化批评教育的方式方法。
如果你是那名迟到的学生,你更喜欢谁呢?
写到最后的两句话:
1.教育不是疾风骤雨后的立竿见影,而是润物无声后的静待花开。
2.经验告诉我,教导孩子也要因时而异。在关系和气氛紧张的时候,教导会被视为一种批判与否定;在关系融洽的时候,在私下里对孩子循循善诱效果会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