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起来,习惯点开王开东老师的公众号,读到王老师因为手机关机而导致的一系列麻烦的文章,到单位,打开《教育之变》,第二章,作者感叹:以前没有这些“数码玩意”,人是怎么生活的,我有做不到的洒脱地“谴责”现代科技,只好继续挣扎。科技时代,人过分依赖科技,离开科技寸步难行,是好事还是坏事?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意识也在变化,经济的竞争,是意识的竞争。今天的教育该怎样变化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改变人们的意识?
后工业时代,工厂发生了哪些变化?
1.自动化的普及,导致用工人数减少,就业机会减少,尤其长期工人数减少。
2.留下来的长期工中,服务人员增多,一线产业工人减少,人员的教育程度。
3.工厂有非常完备的内部培训、晋升和继承计划,人员流动增多。
这些改变带给教育的启示是:
1必须趁现在把握机会发展教育,让年轻人掌握应对未来事业的能力。教育,要为应对未来世界做准备。
现在的教育,有很多孩子因为分数太低被筛选掉,这些被筛选掉的“能力不逮”的学生,很难在后工业社会里立足,教育,让他们陷入了自生自灭的境地。
2.科技的发展,让蓝领工人减少,就业机会减少,大多数工作需要头脑灵活,善于应变,善于交往,善于学习、“一脚踢”的白领,对知识和学习的要求更高。即社会需要全能人才。因此,教育不单单只是培养一些知识分子就够了,而要培养能够终身学习的适应社会变化的全能人才。
3.社会对教育的期望也变了,高分走遍天下,一张文凭找到终身工作的时代已经改变。用非所学,已是常态,走到哪儿,学到哪儿,需要什么,学什么,会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大学所学具有趋后性,狭窄性,走出学校门,已经不适合专业的现实的需要。因此,教育必须发生改变,对人才的筛选衡量标准要改变。
4.工作期望,超乎专业。有些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是新兴的,非传统的,没有先例可援,需要工作者自己不断去学习、探索和创立。转工转行,已成常态。“一技傍身,一纸文凭,一劳永逸,一帆风顺,从一而终”的典型职业途径,俱往矣!终身学习要成为常态。
5.职业形态,多元难测。
多种行业的出现,让职业的形态也发生了改变。。一个人可以具备多种职业,一个人可以为很多人服务,一个人可以间歇就业。也就是说,今天的孩子,他们对工作和职业的看法,已经与上一代完全不同了,这样看问题,父母对孩子成绩的期望,是不是没那么焦虑?
6.大学教育,重在空间
念大学,并不等于多读书,是人生的一种重要经历,在大学,可以得到人生难得的学习空间,要教育他们找到自己的志趣,要培养努力奋斗,不断学习的“向上心”,要教他们如何应对崎岖莫测、多元多变的生命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