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华杉讲透】:“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欢某人,也能真心地厌恶某人。好恶之心,人人都有。但若自己先有了私心,好恶便也不得其正,因为有所谋求或有所顾虑。于是,喜欢的,不敢表白;厌恶的,假装附和。我们为什么老说做人太累?是因为自己有了私心,有了谋求、顾忌,所以太累。”
《华杉讲透论语》:“对于仁德之人来说,喜欢的,就是我要发扬光大的,我必光明正大地喜欢。厌恶的,必是我希望人人厌弃的,我必拿麦克风表达我的厌恶。所以说仁者必有勇。心中有了仁,有了价值观,就对世界有了要求,有了责任心,有了勇气。钱穆说,如果人人都能明明白白拿出一颗仁德之心,把自己的好恶直接表达出来,则人道自臻光明,风俗自臻纯美,人群形成正义快乐的人群,而恶不能留存。反过来,那不仁之人,心所喜,不能好;心所厌,不能恶。连好恶都不得其正。慢慢地,心退化了,良知退化了,勇气、心气都没有了,觉不出好恶,觉不出是非,于是变得没有人格。”
今天这句话让我明白,每个人都有好恶,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好恶,自己的好恶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所以不用顾忌他人以及人群的倾向。对于自己厌恶的就拒绝,喜欢的就表达出来,而且要从一开始就表明立场。
对照这句话,我觉得自己距离有仁德的人还有很大差距。因为在很多方面仍然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会根据一些情况、场合策略性地应付。不敢表达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能够明辨是非,但由于某种原因而采取策略性的回应,这其实也是一种顾忌的表现;第二种是不能明辨是非,别人说啥就是啥。
这里让我明白,倒不是为了表达而表达,而是内心要对好恶有清晰的识别和判断,这背后是价值观的体现。
「仁德」和『勇气』是一体两面的,仁德不够勇气也就不够,勇气不够也是仁德不够的体现。
这也给我了一个觉察的视角,在人际关系中,如果觉得心很累,那就说明自己没有真是地表达,需要反省觉察一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