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备课工作坊
语文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的状态
--《黄山奇松》共同备课的启示
教学现状描述
大部分教师把本文当作是一篇定景的散文来教。主要的教学内容有:1感受黄山松之“奇”;2学习写作方法;3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一阶段:六小组汇报备课成果
第一组:关注课文的内容和写法;第二组:聚焦在写法;第三组:侧重在写法;第四组:以写作方法为目标;第五组教学目标包括内容和写法;第六组对文体认识不一致。
反思:1.各组黄山松特点的归纳一致吗?2.既然都认为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点,为什么各组从课文中归纳出的黄山奇松的特点却不同?
第二阶段:合作专家点评
一、选择这篇课文意图凸显语文教学的问题
阅读教学,很多小学(包括中学)教师存在的问题,是用一种为了使学生来学习某样东西的眼光来教课文。没有把课文当成一个完事的篇章来理解。
◎◎老师们一定要区分,一堂课上什么内容是提到的,什么内容是要教的。(提到不等于教到,更不等于教会,教懂)
小学(中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三种情况:
1.教课文,就是把课文全部找一遍,而且是带着各种目的地(通常是对各种知识点或“认识”的印证)找一遍。
2.教学时,在课文里到处抠一点。不同的老师抠到的内容不一样,所以,我们看到不同教师的教学重点不一样。
3.抠到的内容,也不一定对。
二、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课文(本文文体)
1.题目解读:1“黄山奇特的松”(重点在“奇特”上);2“黄山的奇松”(重点在“黄山”“松”上)。
结论:这篇文章不是强调黄山松如何奇特的描写文章,而是介绍性的文章,介绍黄山的奇松的文章。
2.向什么人介绍?
向没有到过黄山、不了解黄山松的人,看不出黄山松名堂的人介绍的。
3.用什么办法来介绍?
外形描摹书面语体
4.读后会有什么感受?
(想去,有了印象)
这篇课文就是要让读者留下黄山奇松的感观印象,吸引游人前去参观。(写作目的)
(注:关注文体的同时,是否还要关注作者的写作目的?)
◎◎问题研讨
各组备课确定教学内容,“趋同而又迥异”。
原因:1.教师解读课文的流程:先有“认识”,再寻找“证据”;2.语文教师“认知图式”的贫乏。
◎◎“认知图式”
认知图式在心理学上用来描述人们的经验结构。
语文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存在的问题是,不顾文类的多样性,按照贫乏的“认知图式”生产“认识”,再依据这样没有经过理据审视的“认识”,去文本中寻找“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