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是我们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识,对于所有人来说也都是最公平的24小时。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对特定人群,即我们所有教师提出来的一个问题。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呢?如果一位老师仅仅只做最常规的教学业务,比如备课、上课、写教案、批改作业,或许时间是够用的。但是我们是教师的同时,可能还是一位家长,或是一位子女等担任着其他角色,也就是说我们除了教学,还有家庭需要经营,有家务去打理,有孩子需要照顾,人事关系去处理,所以综合起来,我们教师的时间总是那样紧迫。如果一教师自身再身担一些要职,组织一些活动的开展,那么时间就会更加紧凑。
“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科学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的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我摘抄了文中一大段文字,因为从这段文字当中,我看到了我们题目的答案,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可以简单概括为两个字——读书。
读书本身需要时间,而读书又怎么能够让我们教师更有空闲时间呢?文中那位历史老师的答话: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这给人开启了深思的窗口,打开了思维的闸门,因为一直在准备,又似乎没有准备,所以公开课呈现的关键时刻只用了15分钟,而效果却令人惊叹。
长时间坚持读书,不断累积沉淀,让我们在应对一些类似公开课这样在常人看来比较棘手的问题时,能够较为轻松地走进文本,准确定位目标,深入浅出地走出文本;有了语言的强大铺垫,可以让本来看似相对枯燥的数学课也富有“语文味儿”,尤其是可以让课堂更加有活力,有趣味,有感染力,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都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繁为简,充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更重要的是,有了书籍知识的积淀,可以让我们教师更能紧跟时代发展,做一个真正能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合格的一线教师。
想想自己的教学经历,觉得可以依据是否读书,将入职十年分为两个阶段。前5年不曾读书,完全是凭着“老本儿”,日复一日地说、教,要学这一课就去备这一课时内容,不懂得去拓展,没有找到新旧知识链接点的意识,尤其是对待学生,更是硬性要求孩子去做作业,好像很少有商量的余地……,后五年,我遇到了贵人——李胜楠老师,开启了我的读书之旅,可以说是获得了教学上的重生,一个新自我。
从书中,我明白了教育是要有温度的,教学是要有艺术的,学生是需要夸奖,因材施教的。慢慢地,我不间断地读着、写着,仅从课堂上孩子们的喜爱学习的精神状态就感觉到了读书的神秘——不知不觉地就让课堂“活”了。而且,因为读书,我获得了很多意外的惊喜与机遇。我一直在坚持读,并不停地写,也促使自己不断地在实践着,尝试着改变,无形之中也必定在追求着进步,所以看似没有特意准备,其实又一直在准备着。“用一辈子在备课”,我们也在用一辈子“等”机会。读书就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教育机智,书中自有人生哲理。由书内至书外,皆为精彩!
如李主任早安语: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石和源头活水,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读书可以使我们体验多样的人生。我们的生活可能是单调的,但是书给予我们体验别样人生的机会,从书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我们向往的人生!读书,从我做起;读书,我们一起!
读书,给我们精彩,还我们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