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25
星期六,晴
1早起:5:02
2.读经:易经同人卦第十三,大有卦第十四各7遍,论语学而第一为政第二1遍,老子21至33章1遍。
3.运动:跑步五公里。
4.每天一本书
每天一本书,今天咱们一起学习《社会性动物》。
作者艾略特·阿伦森,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唯一在研究、教学和写作,三个领域均获得美国心理学会最高奖的心理学家。
1事后聪明偏差:一旦知道了某个事件的结果,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预测能力。
2阿伦森第一定律:做出疯狂举动的人未必疯狂。我们在理解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按照自己的理解,简单化地贴标签,让善良和丑恶的报应能逻辑自洽。
3从众,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想象的压力,一个人行为或意见发生了改变。
容易从众的场景:信息少;专家先发言;成员同质性强;互相之间关系密切。
减少从众的因素:留给判断者的私密性多些;人群里有正确的声音;在听别人表态之前,自己先下一个判断;在判断之后,需要给出详细的解释。
4从众心理的细分
依从:表示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服从和不介入,都是依从的具体表现形式。
认同,表示个体希望与影响施加者保持一致。关键词是吸引、喜爱而引发的驱动。
内化,影响最持久,最根深蒂固的反应,一旦将他人信念内化,这种信念就会与它的来源没有任何关系,并且变得非常不容易改变。
5影响我们判断别人的因素。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近因效应:人们最后听到的论证,会对他们产生特别的影响。
代表性便携式判断:我们会从两个对象的相似性判断两个对象一样。易得性便携式判断:我们会根据轻易想到的实例进行判断。态度便携式判断:对某人的特殊印象,会对判断造成影响(光环效应);倾向于过高估计人们在每一个问题上,赞同自己的比例(错误一致效应)
6认知偏差
自证预言:对某人的的预期或定型,误导人们采取一定方式对待他人,使他们证实自己预期的过程。
虚假关联:我们常常认为两个实体之间应该存在的某种联系,实际上并不存在。
自利偏差:对自己的成功进行性格归因,而对自己的失败进行情景归因。别人的成功是情景因素,别人的失败是别人人的因素。
自我辩护:只要有任何可能,都会让他人相信是合乎逻辑的、合理的。辩护得多了,自己也就相信了。
7认知失调。
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可能会歪曲事实,从而减少心理上的失调。
认知失调可以帮助我们维持一种积极的自我形象,维护适当的自尊。是心理上的正方防卫、免疫系统,让自己不处于分裂状态。
同时,认知失调阻止人们去了解事实的真相,也妨碍人们去发现解决问题的真正途径。
8不被认知失调锁住自己的成长
放弃想法、观念的沉没成本,让想法迭代,宛如重生。
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灰度认知,不是非此即彼;黑白决策,找出当前情景下的最优方案;疯子行动,坚决践行。
5.早课学习
作为妈妈,自己先改变,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学习成长自己做到不抱怨。想要成功,一定要坚持,一定要重复去做。人与人的区别不是你知道多少,还是你能做多少?生活是最大的教育,要会沟通,沟通的越多,我们的人生越有希望,要广结善缘去做举手之善,学会尊重和包容帮助别人,(特别要尊重爱人和孩子因为每个生命都是个体)你的人缘会越来越好,财也就会慢慢而来。做到孝,百善孝为先,百病,都是孝出了问题。
生活点滴:和爱人小宝一起去菜地里看了父母,顺便可以让小宝多多接近大自然,小宝自己爬山坡,很开心。爱人很有孝心,帮岳父拎水,父亲开心的哈哈大笑。父母种着大片的油菜,花生蔬菜等等,节约,不怕辛苦。要常回家看看,陪他们唠唠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