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75期“礼”专题活动。
礼尚往来释义: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古从古到今,崇尚礼尚往来,彼此互相尊重,有来有往才能让这份感情更长久。
中华民族是崇尚礼尚往来的民族,千百年来,做为一项传统世世代代延续,礼尚往来早已对作为人们的日常自觉行为规范,不论说话还是做事,有来有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首先,用文明礼貌作为行为规范,对对方表示尊敬和客气,然后自己也能得到对方的回敬。比如说早上同事之间见个面问句:早上好,对方回答:早安。日常老别人的帮忙,你会说声:谢谢。对方回敬一下:不用客气。再比如你不小心给人添了麻烦,你会急忙告诉他:对不起,打扰了,我不是故意的;对方会回敬:没关系的,不用太客气。这些早已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习惯用语。自觉的变成处理人际关系、融洽氛围的一句口语。如果只有一方的谦虚礼貌,另一方熟视无睹,或者冷嘲热讽的嗯了一声,心情就会变得灰暗,下次见面也一定不会客气。这虽说是最小的礼仪知识,微乎其微,但是能够体会到对方对你的尊重程度。
其次,礼尚往来,在更多地方体现到人情世故方面,能够看到一个人的情商。如果你参加别人家孩子的学子宴或者婚礼,随了礼份子,当你有事情的时候,通知了对方,对方不理不睬,既没有回礼,人也没有到场,你一定会抱怨对方不懂人情世故,见面时候一定会觉得很尴尬,有的为此引起冲突。民间礼尚往来,在我国民法上属于好意施惠关系,不被民法所调整,也就是说,如果你到法院起诉,法院也不会受理。礼尚往来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谁若不遵守,谁将会被社会淘汰。
礼尚往来还体现在一种价值对等上,只有同位阶的人才能更好的得到礼尚往来,起到同频共振的作用。这一点在交际圈子上会体现的淋漓尽致。你是什么样的人你会有什么样的圈子。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圈子,他们交易的范围,总是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互帮互助,如果地位或者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利益的天平会发生倾斜,不会在上价值观,认识观和礼节上的对等,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礼尚往来。更好的理解这一层意思,我举个生活中最简单的例子:张三是一个单位的普通科员,而李四是行政单位一把手,逢年过节,张三会给李四哪些礼物,而反过来,李四不会逢年过节先主动给张三去送这些礼品。这是地位存在差距的表现,前面的动作属于职场上常情,后面动作如果发生了,也会极其罕见,会引起人们的遐想。这就是位置和票子决定的价值观取向不同,造成的意识形态也不相同的结果。
礼尚往来表现的形态多种多样,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丰富。总而言之,在平等,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