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但事实与理想总是相差颇远。
思考是一种逐步进展的经验。但我们很多教育都是不愿意看到不成熟的表现,恨不得让孩子直接获得某种智能。
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年龄,接触新材料的第一阶段总是属于尝试错误的阶段。他必须在游戏或工作中利用材料,试着做一件事来进行由他自己的冲动所引起的活动,然后注意他的力量和所用材料的力量间的相互作用。
那些成功的教育都是让孩子做一些事,而不是学一些东西。因为要有意识的注意其中关联,自然达到了学习的效果。
因而学校如何设置适合的学习情境就需要考量了。以下问题可供思考:
- 1,除了给学生提出问题,还有什么别的事情吗?
- 2,这个问题是从学生个人经验的某种情境内部自然产生的,还是只是为了讲授某一课题而提出的一个孤零零的问题?
- 3,它是否在校外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
- 4,它是学生自己的问题,还是教师或教科书上的问题?是因为如果学生不做这个问题,就不能得到所要求的分数,或者不能升级,或者不能赢得教师的赞许而给学生提出的呢?
这样的问题对学校教育发出了极大的挑战。为什么孩子在校外可能变身“十万个为什么”,却对课堂上的教材缺乏好奇心,甚至心生抵触厌恶?
要克服这种缺陷,必须提供更实际的材料,更多的教学用具,更多做事情的机会才能够淡化校内校外的这种差距。
说到底,学生必须有主动投入的兴趣,作业中包含利用教材达到的目标,才可能形成使学生发生疑问探索答案的情景。
但有一点需要注意,有效思考的前提是必须有许多经验,能够给他提供方法。但有时候有些困难会让人不知所措,感到沮丧泄气。困难情境必须与以前对付过的情境有足够相似的地方,使人感受到自己有一定的控制能力。
当然,知识不能代表思考。正如思想和观念没办法传给别人一样,“学富五车”的人可能无法处理一些简单的事情。只有当一个人亲身考虑问题的种种条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时,才算是真正的思考。
并不是说教师可以袖手旁观,而是要教师不把现成的教材直接端给学生,然后用心听他背得是否正确,替代的方法并不是要他保持沉默,而是要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在这种共同参与的活动中,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而学习者,虽然自己不觉得,但也成了一位教师——总的看来,无论教师或学生愈少意识到自己在施教或受教,效果就会愈好。
课堂教学可以分成三种:
最不好的一种。把每堂课看作一个独立整体,这种课堂教学不要求学生去寻找这堂课和同一科目的别的课或别的科目之间有什么联系。
聪明的教师会系统地引导学生利用过去的功课来帮助理解目前的功课,并利用目前的功课加深理解已经获得的知识。这种教学的结果好一些,但是学校教材还是脱离实际。除非有意义,学生的校外经验会停留在比较粗糙和缺乏思考的阶段,学生不能直接利用教学中比较准确全面的材料来提炼和扩充校外经验。因为没有和日常生活的现实情况相融合,直接教学的教材缺乏学习动机,没有现实的感觉。
最好的一种教学,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
教学法的要素与思考的要素相同。这些要素是:首先,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经验的情境——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兴趣的连续活动;其次,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第四,他必须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通过应用检验他的观念,使这些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是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