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火热还没有退去,秋天的风已悄然而至。
和秋风一起来的还有我区的教改之风,借力保定市教育创新大会,引进先进的教学经验,杜郎口专家团队,就是我们学校的对接学校。
其实这股风在炎热的夏季就刮过一小阵。听报告学习他们的理念,对标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在暑假里进行了五分钟左右的脱稿演讲。这在以前根本是不可能的。我们学校平均年龄44.3岁,像我这样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占绝大部分,年轻教师少之又少。中年人要是背点什么那简直是难上加难。由于我在暑假里一直坚持一起写吧的日更,所以对此次活动稍微淡定下 ,经过几次修改,背稿,终于获得了比赛的一等奖。每个老师都是脱稿,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自己的计划,看来我们每个人都能挑战自己的不可能,可不像大家说的那样,我可背不过。在改革的大潮中,每个人必须奋力向前。
秋天的这股风比夏天的风厉害些。早在国庆放假前,就提醒我们,假期会有相关的学习。伴着绵绵的小雨,杜郎口专家团队来到我们学校。我们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培训。前三天,他们培训,我们听取。第四天,选取部分老师作为学生,感受他们的小组学习。我有幸参加了语文的活动。我和另外五名教师组成一个小组,我们进行了小组建设,小组展示,每个学员参与其中。其实我是不太喜欢发言的,在这样大的场合,怕说错点什么。可组长说了,每个人必须发言,这是小组建设的必要条件,培训的老师也是这样说的。所以,在角落里默不作声是不行的。我积极的和大家互动,认真思考,无奈大家抢答的速度太快。我 瞅准时机,终于抢到了回答的机会,我把答案准确流利的说了出来,获得了小组加分的机会,我也为我们小组献出了我自己的力量,让每个人都得到锻炼。
后来又有我校的实验老师进行了展示课,得到了杜郎口专家团队的高赞。其实我们学校也一直在倡导小组建设,和他们异曲同工。只不过他们的小组建设走的比较扎实,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名片,而我们可能做得多,思考的少,或者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于是借鉴杜郎口的经验,根据我们小组建设的不足,我规划了我们班的小组建设。
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思考。我发现优秀小组和有待进步的小组有些集中。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组与组之间的实力不是很对等,实现了同组异质,但没有达到异组同质。思考的同时,我对小组进行了微调,让组与组之间的实力趋近平衡,另外还采用了翻转组长的方式让优秀小组的组长到有待进步的小组去挂职锻炼,如果能够把这些有待进步的组带地变成优秀小组,她就可以回到原来的小组。果然,激励是最好的方法,组长们使出了自己的浑身解数,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小组的战斗力。经过一段时间,有三个组长已成功回到自己的小组。
借助学校打造高效育人课堂,我们文本展示,板书大赛,反思交流,一系列活动乘着这股风开展,每个人都裹挟在其中。课堂变了,小组团结了,教室净了,每个孩子争着抢着到台前展示,每个孩子那颗成为好学生的心被点燃,我的那颗心一直在燃烧。
伴随着杜郎口的风,新网师的风也来到了我的心田。
带着报名时的激情澎湃,每次听课,我准时到,像个小学生似的,感受着老师渊博的知识,孜孜不倦的吸收着营养。学了《缔造完美教室》,我一走进教室,崇高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是教室的主人,孩子们是教室充满灵气的小使者,我和孩子们一起规划我们的班级文化,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点点滴滴都记录着孩子们的进步,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主人翁意识得到增强,我也感受到了教主的乐趣,对于那些调皮的孩子,我也试着走进他们的心田,用欣赏的眼光捕捉孩子的优点,孩子们阳光自信,班级到处是孩子的欢声笑语。我和孩子们一起写,一起读,一起过幸福的教育生活。
我还参与了《教育写作》,当初报这门课程是想更近距离的感受李老师的教育热情,跟随他,用不同的视角去发现教育生活中的真善美。另外一个原因还是我参与了《一起写吧》,我想这两个一定是最完美的结合。果不其然,借助于一起写吧的每日打卡,我淡定从容的进行着教育协作的打卡,由于有了课程的引领,我的文中多了思考,不在拘泥于表面的现象,我能从班里一直拖拉的学生身上找到事物的奇点理论,能从小组建设的困顿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从家长的不满中找到避免这种现象的方案。总之,写作让我观察教学生活,包括我自己的生活,并促进我积极的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践,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更得心应手,让自己的生活沉静下来,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要做的事,并把要我做的和我要做的统筹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