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那么,课堂教学的百年之变是如何发展的?可以分为几个阶段?是遵循什么理论迭代升级的?我们有必要回溯这段沧桑的历史。记得开始路,继续向远方。这样,我们就可以跳出坐井观天的狭小视野,以登高望远的姿态去俯瞰这一段教学变迁的百年历史。
课堂教学的百年发展历史中,有三种代表性的教育思想,深度影响着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
一.行为主义教学观与传递性教学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全球占据了压倒地位。行为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刺激——反应”联结形成的。人类的学习行为都源于对某种刺激的特定反映,学习就是注重塑造和矫正学习者的行为。
行为心理学家往往借助动物实验来揭示“学习法则”,认为这些法则同样可以适应于人类的学习。人类学习也和动物一样,是由2个可观测的要素构成:一是外在的刺激,二是对刺激作出的反映。代表人物有华生、桑代可、斯金纳、巴甫洛夫等。
通过这个实验,桑代克就得出。学习的实质是不断形成刺激反应的过程,并总结出了三条学习规律:
1.准备律:让学习者提前做好关于学习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主要是外在动机的强化。“在实验中准备律就是猫必须是饿猫,如果猫是吃饱了就没有动力跑出笼子去吃鱼。”
2.效果律:桑代克认为一种行为会被记住,就取决于这种行为的效果。比如猫会记住开机关的行为,是因为它能通过这个行为开门获得美味的鱼,所以它记住了这个正确的行为,而挣扎当错误的行为并不能让它获得什么,所以它就排除这些行为。
3.练习律:当不断重复一个学会的反应,就能增加刺激——反应的联结,所以,练习的多寡直接导致了刺激反应的稳固效果。也就是练习的次数越多,学会的几率越高。
从行为主义教学观出发,就必然会形成传递性教学模式。传递性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第一、师生关系是“教师中心,学生依附”。
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全部围绕教师展开,把学习活动归结为刺激——反应的联结,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刺激,并通过强化改变学习行为,从而形成“教师中心,学生依附”的关系。这就导致了“师”与“生”的不平等与不正常。
第二、教学特征是“传递中心、强化训练”。
从行为学角度看,“传递”意味着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灌输。因此,教学就被定义为教师把知识技能灌输给学生的过程。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和问答的方式进行单项的信息刺激学生被动的接受刺激,然后海量练习予以强化和巩固最终形成稳定的知识联结。
这正是行为主义教学的特征,所谓学习其实就是把知识作为刺激单向传递,并通过学习者的反应和强化产生链接并储存的过程。
第三、教学范式是“先教后学、以教定学”。
老师以“教”的方式提供信息,刺激有两种主要方式。
一是以讲授的方式传递信息刺激。教师通过讲解板书媒体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并进行储存,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行为。
当讲授式教学走向极端时就变成“满堂讲”。传统的课堂中会讲的是好老师会听的是好学生。
行为主义教学观强调:“学习”就是借助刺激反应的联结,而形成学习的行为。所谓“教学”就是教师传递意义确定的知识,儿童通过反应产生联结,从而记住这些知识。至于人类学习中的不可观测的思维、情感、意志之类的内隐要素,几乎都被排除在外。这显然是不全面不科学的。
因此到了20世纪中叶,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开始兴起,并最终取代了行为主义教学理论。
二.认知主义教学观与主体性教学
20世纪50年代末,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走向认知心理学,被誉为“第一次认知革命”。
行为主义者排除了人类学习中的不可观测的感知、思维、理解之类的内隐性的认知要素,而认知主义心理学恰恰重视这些知觉、思维、理解之类的智力因素。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通过人脑的智力活动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
简单说,就是学习不是机械的接受刺激,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对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和解释。
认知主义教学观:
1.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和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2.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发现学习论就强调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他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独立思考,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强调通过发现学习开发智力、发现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3.重视学生内在动机的强化。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作用。布鲁纳把好奇心称之为“学生内部动机的原型”。
从认知主义教学观出发,就必然会形成主体性教学模式。主体性教学模式是确立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思想,把接受学习过程变为能主动参与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
主体性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第一、师生关系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在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师生关系定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老师的角色被定位为“学习指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者”、“学生探究的指导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是“学习途中的引路人和陪伴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从而使师生关系走向民主平等。
第二,教学特征是“学为中心、多学少教”。
主体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自主地探索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教”落点于学生的“学”上,构建起以学为中心的课堂,即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出发,确定教学内容和学习难点,从而实现“多学少教”。
第三、教学范式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主体性教学范式是在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和主题教育原则指导下形成了一种以体现学习者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其操作程序是打破传统式课堂的“先教后学”,而走向“先学后教”,实现从传递式教学的“以教定学”,走向新模式的“以学定教”。
主题性教育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必须摆脱先教后学必须建构先学后教的模式,实现从传递式教学的以教定学走向新模式的,以学定教,理由是先教后学,是一种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先教后学是如何影响到学习者的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呢?影响究竟有多大?
举例子来说明——
从数学家高斯的故事,到先教后学视域下学习者思维的单一化、同质化、模式化。
从8的一半求解案例,反观学习者思维方式的多元化、异质化、灵活化。
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把学生视为是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对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但认知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1.还没有完整揭示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完整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与非体力因素两大部分组成的。2.认知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个体性学习。使学习脱离具体情境与学习伙伴,最终导致“独学而无友”。所以,当他发展到20世纪末期的时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兴起为之形成分庭抗议之势。
三.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协同性教学
20世纪90年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
建构主义分为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两种类型:
个体建构主义与认知学习理论有很大的连续性,认为学习是个人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一般认为建构主义的观点是由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他创立的学派被称为皮亚杰派是认知发展领域中最有影响的学派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等人也强调了个体主动性在建构主建构认知结构中的关键作用,面对认知过程中如何发挥个体主动性做了认真的探索。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仅是个体对学习内容的主动加工,而且需要学习者进行合作互助。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的过程,学习者是通过参与到某个共同体的实践活动中,来建构有关的知识。其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格根、原苏联的维果斯基等,直到美国的让莱文教授等人提出“情境学习论”则标志着第二次认知革命的到来;而日本的佐藤学则从实践层面把社会建构主义推向一个新高度。
这一时期,建构主义也吸纳了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不仅关注学习者智力的发展,也关注情感与精神的发展。正如人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的,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育就是要培养“躯体、心智、情感、精神、心力融汇一体”的人,他称之为功能完善者。
从社会建构主义教学观出发,就必然会形成协同性教学模式。协同性教学模式是依靠“学习同伴”组成学习共同体,依托学习共同体展开对话交流,在协作中实现知识探索和问题解决的一种教学模式,从而把竞争性的个人主义学习转型为合作性的集体主义学习。
协同性教学模式的特点是:
第一、师生关系是“学生主演,老师导演”。
学习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获得新的意义,另一方面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的纳入,而得到了一个调整或改组,这个过程只能依靠学生自己去建构。这就决定了学生作为学习中心的地位与身份,老师只能是学习的“设计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甚至主张废除“教师”这一角色代之以“学习的促进者”。因此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演”,老师就如“导演”重在学习的设计,兼有学习的指导。
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作用在于形成学习共同体”,把指导的部分功能转移给学生,而不仅仅在于老师个体直接的教学指导。美国的罗杰斯甚至倡导“非指导性教学”。主张教学应该围绕发展学生个人和小组的目标展开,教师应该较少有“直接性、命令性、知识性”的指导,而带有较多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的特征。
学生能指导的让学生指导,学生也是指导者;
学生不能指导的老师,指导老师也是指导者。
课堂中出现了“双重指导者”,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同伴发展的指导者,称为老师的“助教”。学生的指导功能一般是依托“小组”来实现的,因此老师的核心职能是强化“学习共同体”建设。
第三、教学范式是“先学后教、学生主教”。
协同学习实际上是一种基于合作与对话的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目前教学改革发展的较高级阶段。通过“先学后教”的程序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互教互学”,从而实现基于合作与对话的协同性学习建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从动物的行为研究开始发现,学习就是一方对另一方信息的刺激及产生的反应,并推广到人类的学习,由此产生了传递式教学模式。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把人从动物那里解放出来,发现了个体的人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使学习从被动的接受变成主动的建构,由此产生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但发现了个体的人,而且发现了社会的人,使学习从个体建构走向依靠伙伴对话发现和探索知识的社会实践,由此产生了协同性教学模式。
教育发展的过程就是“人”不断发展的过程:行为主义者眼中没有“人”(他们把“动物”视为“人”),认知主义的眼中只有“自然人”,建构主义者发现了“社会人”。“人”是教育发展的尺度。世界百年教育发展史就是一部“人”被不断确立和丰富的历史。
最后,龚院长又强调了学本教学的精髓。
在即将结束时,邢见峰主任强调:
1.认真复盘学习,领悟要义,让学本教学在我县的教育领悟开花结果。
2.完成月度任务:如何设计好自学核心问题?设计好自学的过程。
赵仁虎局长讲话:
回顾龚院长讲座内容,这次教学改革是百年大趋势,是必然。教体局下阶段会把学本教学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学本教学利用好,希望在坐教师勇于实践,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学本教学的领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