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桥头吟冻事,例排湖畔望行舟”,诗人黄仁标的《独坐桥头吟冻事》描绘了诗人在桥头独自吟咏,表达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无为市西南部长江水道边的鱼米之乡马头桥村,位于刘渡镇、洪巷镇、牛埠镇三镇交界之处,200多人口,是刘渡镇爱国村最小的村庄。
该村北边被一条河流环绕,与刘渡镇臼山相望;东隔蔡新圩与长江相邻;西南属于高岗地,延伸至牛埠镇。据村史记载,村名源于河边一座码头。明清年间,这里位于河流渡口,来来往往的商人和长江上的渔民,从此地登陆奔赴附近的集镇,经常往返水上和陆地,为便于来往旅人上下船舶,便在码头修了简易的石板桥。来自江西上饶三田李姓,举家迁往此地高处定居,修建房屋,开垦荒地依水而建村庄,便有了现在的马头桥村。
村里东西方向各有一个的小塘,北面是村庄,南边是晒谷场,两个水塘实际面积加起来,也不过5亩多一点。然而,就是这样一方小小的水域,却蕴含着童年的记忆,承载着无数的欢乐与希望。夏日里,水塘是村里孩子们的嬉戏玩耍的乐园,他们的欢声笑语在响彻乡野,享受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冬日里,临近春节,两个鱼塘里的起鱼活动成为了全村人的盛事,村长带领大伙,抽干水塘里的水,开始抓鱼,大家聚集在塘边,脸上洋溢着期待和兴奋的笑容。
鱼塘也是村里重要的灌溉水源,有力地保障了各家菜地蔬菜的茁壮成长,确保了家家户户餐桌一年四季的丰盛。而且,鱼塘还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水产,为人们的餐桌增添了一道道美味佳肴。那时,还没有家家户户都没有按照自来水。两口小塘为大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清水,无论是洗衣做饭,还是灌溉庄家,都离不开它。小塘四周种植着一排排大的柳树,柳枝随风摇曳,仿佛大自然舞动的画笔。
炎炎夏日,小塘成了我们的天然游泳池。我们在水中嬉戏、打闹,经常会比赛谁游得快,谁又能憋气久。有时,还会爬上柳树,再跃入水中,溅起欢乐的浪花,一个接一个往水塘里跳,看谁跳得远。除了游泳,套捉知了也是一大乐趣。炎热的夏天,此起彼伏的知了叫声充斥着整个村庄,它们仿佛是演奏一场热闹的夏日交响乐。我专注知了的叫声,判断着它们的位置,用知了套伸能成功套住几只,然后用手捏住知了头部两边,知了就会鸣叫,在那无忧无虑的岁月里,在夏天的小水塘便,感受那份独特而又美好的童年乐趣。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每到年末的腊月,生产队里组织一场盛大的活动——起鱼。村长领着大家,先将塘里的水抽干。大人们纷纷下到塘底抓鱼,如大头的鳙鱼、健壮的草鱼、活泼的鲢鱼、肥美的鲤鱼、灵动的青鱼、小巧的鲫鱼等。而那些小的鱼则被留下,继续在塘中生长,等待来年的丰收。清塘的时候,孩子们也会好奇地围在塘边,兴奋地看着大人们忙碌的身影,叽叽喳喳地讨论着哪条鱼最大。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这份喜悦不仅来自于丰富的收获,更来自于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享的那份温暖和满足。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大约上世纪90年代,小塘的面积开始慢慢缩小。为了推动村里经济的发展,西边的小塘被填平修了路,这也是令人惋惜的。那曾经倒映着蓝天白云、滋养着无数生命的小塘,就这样从我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只留下了一抹淡淡的回忆,曾经的小塘,是我们儿时的天堂。夏日里,我们在塘边的柳树下乘凉,听着蝉鸣,感受着微风的轻抚;寒冬腊月,热闹的起鱼活动让整个村庄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那时候,小塘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弋,水草随着水波轻轻摇曳。它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欢笑和快乐,是我们童年时光中最美好的回忆。那些与小伙伴们一起在塘边玩耍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却又遥不可及那是我童年的乐园,是我心灵深处最温暖的角落。
如今,村庄里只有三户人家常住,而且都是老人,其他的人都离开了故土,外出寻找生计,漂泊在祖国的东南西北。每年只有清明时节、春节期间,村里外出的人们才回乡祭祖、回家团聚。村庄也不是从前的村庄模样,人也不是从前的那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