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与同好讨论交流,发现经常有一个现象,有些人提出的见解和方法,其实自己之前就有尝试,只是他们走得更远更深;
2、有些路径是在精而不在多,“聪明的人”总喜欢在方法上花功夫,优化成纠枉过正,懂了很多却没有一个真的懂;
3、“懒惰的人”找到个差不多的方法,就深耕勤作直到搞出成绩,问他们怎么不尝试更优秀的方法,一般都是回答“够用了”;
4、两两相比,“聪明的人”其实成为了“最笨的人”,而“懒惰的人”却成为了“聪明人”,这似乎与聪明人下笨功夫不一样的解释;
5、看图说话有个作文,打井取水的人如果多坚持一下之前的方向,往往就能取到水源,如果频繁打井且都不深,留下的只有一地的坑洼;
6、正因为自己就是那个“聪明的人”,能理解总会想到“何时中止?不要死板一条路走到黑!”,其实抱着这种态度也是“懒惰的人”吧……
7、下一步行动:
(1)解决不知进退的短板,要多交流学习,从各个视角提供线索;
(2)做事情如果确定方向,一定要持续深耕,花笨功夫减少优化的主观臆想;
(3)多想想“先完成再完美”,优化可以做为之后阶段的任务,区分干活的节奏;
【二】
1、日常工作和交往,给予建议和帮助,会碰到两类人,一类是甩手掌柜、完全信任,另一类恰恰相反,总是反客为主、按兴趣指点;
2、第一类比较怕麻烦,不需要多沟通画像,反正只要结果。第二类比较麻烦,常用自己有限的想法干预进程,过程比较曲折;
3、似乎能建立两套应对策略,碰到如此情况只需对号入座即可解决;
4、这样的分类能让自己更好的理解双方,毕竟谁的事不是个事呢?
5、下一步行动:
(1)甩手掌柜型的伙伴,一开始就应该确定明确画像,剩下过程对方不会在意,他们只注重结果;
(2)寻求帮助但又用兴趣来指点这类,他们在意整个过程,永远不容易满意结果。所以一开始就要明确规则,理解他们对结果总是挑剔;
(3)有机会要了解设计师关于“甲方”的各种形容,可能有得借鉴;
(4)想想自己在寻求帮助和建议时,又属于哪一类呢?
【三】
1、看到一段文字:因为客观看待自身很困难,所以需要依靠他人的意见及全部证据;
2、人类有很多认知偏差,这些行为模式有些是本能,有些是后天的固有习惯,只有更了解才能更和谐的面对;
3、成长思维和固定思维,会间歇地重复切换,有时需要有意识地刻意切换到成长思维,直到更习惯如此;
4、下一步行动:
(1)需要相信能通过他人拿到意见,所以要找到“相信的人”;
(2)提防用自我认知代替事实,也要提防其他人用他们的认知代替事实,两种是都误导;
(3)关联20210914日复盘,面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意见”,要更多地使用审慎思维,思辨地看待;
【四】
1、在听讲座时,有那么一刻突然意识到开了小差,清楚发现自己跟着念头飘走,于是有一段内容空白;
2、并非是内容无聊,而是头脑中“小我”忽然就把关注点带去某个念头中,这种开小差是不受控制,但能自我发现的;
3、这就是曾经的“上课走神”,后天能通过正念练习及时发现并恢复;
4、下一步行动:
(1)每次“意识到”自己“意识到”当前意识时,都会加深对正念练习的信任程度,继续保持;
(2)走神是硬伤,在沟通中会导致信息传递有误,所以关键沟通要加入“确认”动作;
(3)包容“走神、开小差”,很多需要专注的活动都有这现象,时长过久可以通过增加检视点拉回注意力;
(4)增加多次学习和回顾动作,弥补走神导致的空白部分;
【五】
1、从帮一同学通过各线索搜索找人开始,交流谈到关于“尝试”的话题;
2、对比了经历和所观察到的,将群体习惯分为三类,一类是不愿尝试的人,一类是没代价才愿意尝试的人,一类是有代价也要尝试的人;
3、因为原生家庭和朋友之间的影响,一旦人们形成固有行为习惯,除非刻意改变,不然很难跳出这个圈圈,面对“尝试”也是如此;
4、反思自己介于第二类与第三类间,代价不大才愿意尝试,这与性格和风险偏好相关。能理解那些有大代价也要尝试的人,区别是他们更看重机会而非风险。至于第一类,可能是完全害怕结果不利,或干脆懒惰才不愿多做“尝试”吧……
5、下一步行动:
(1)相信“试单成本”的存在,过于看重单次风险比例,面对高回报的机会时可以试试跳出固有模式“尝试”;
(2)想改变自己的固有行为模式,要从根本上解决头脑里的认知,可能是价值观、成本观或是一种“计算、比较”法;
(3)鼓励多做“尝试”,可以利用“哑铃策略”分配尝试成本;
【六】
1、由解题和写作模板的交流中,再次谈到“封装”,即将动作流程化,成为组合式通过“如果……就……”启动;
2、谈论特别多的是在封装之前,需要足够样本才可以“归纳”题型,按特征将题型分成几类,在下次解题初直接调用相应解法;
3、之前写过《模块化处理事情》和学习经历总结,都提到“封装”这个技能,值得继续深入;
4、下一步行动:
(1)封装类似于系统,应该以文字进行总结,不要进入过度优化;
(2)加入酝酿清单,对已有眉目的线索进行整合;
(3)思考与“原则”具体的区别?
【七】
1、经常分不清“偏执”和“认清现实”的边界,每次都是思考到“结果论”停止;
2、明白凡事都应有度,但“坚持”的度又在哪里,过了就是偏执、一条路走到黑,而早过中止又是半路放弃,只有恰好才是“认清现实”;
3、有个想法,是事上所有的事都是随机结果,只是有的人坚持到恰好有好结果,于是成为佳话;而也有些人坚持到被现实清理掉,最终成为无话……因为即使在“大概率”面前,也还是会“有小可能”,当后者发生时就成为了百分百;
4、承认“概率,大数”的优势,但又敬畏“有小可能、小数”的存在,这让自己看不清后面的结果;
5、下一步行动:
(1)尝试跳出结果论,用类似投机交易的“过程论”,只关注过程中是否做到;
(2)记住“在一条路上看不清,就换一个角度或另一条路”的解决方式,把结果论换成过程论即是如此;
(3)仍是以“概论、大数”思维为指导,拉大周期来看是最优化方案;
(4)太在意结果会导致“想太多”,有些时候不妨顺着本心意愿做出选择;
(5)很多疑惑不一定都有答案,而且不同时期、不同位置答案也不一定相同,做个现实的人更轻松;
(6)尽人事听天命——古人诚不我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