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帮孩子疏导情绪的场景,父母们都亲身经历过。
最近这段时间京姐几乎每天放学都有情绪波动,譬如动不动就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让她的眼泪瞬间就涌出来。
而她其实是个平时不娇气的孩子,尤其是在外人面前,她无论多么难过几乎都会忍住不哭。
另外,最近这两周她还时常冒出想转学的字眼儿。
孩子说想转学,这在哪个父母听来都会不淡定吧?
但是当我问她为什么时,她会说小事儿,没啥大不了。或者说,我说了也没用啊,你又不会给我转学。或者干脆说,我不想跟你说。
引导了几次,都已失败告终。
但是凭我对她的了解和观察,我觉得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没太迫切的追问,一直等机会来。
那天放学终于等来了机会。
当时的场景是这样的:
放学回来京姐在饭桌旁吃我给她刚买的小蛋糕,这也是她爱吃的蛋糕之一。
我坐在她侧面,看她情绪状态很不错,就直截了当地问:“今天有没有想转学啊?”
我本来想着看她今天情绪好,是不是不想转学了,顺势引导她说出想转学的根源,没想到她却斩钉截铁地回答:“有!”
回答和我预想的不一致,于是我不再像之前那样直接问原因,而是问她:
“你希望转去什么样儿的学校啊?”
“更漂亮,更整洁!”
“那你想转学的原因是因为学校不够漂亮啊?”
“不是!”京姐还是毫不思索地边吃蛋糕边回答。
被否定后,我不再继续问为什么,又跳开继续问:
“那你对转学后的老师和同学有什么要求?”
京姐不再直接回答,而是边思索状边慢腾腾地说:“我希望新班级更需要我,更重视我……能看见我的优点。”
然后她想了想又说:“我希望我会格外特殊。”
听到这里,我就明白了。她是个希望引人注目的孩子,可是上小学后各方面一直表现平平,并不是那么耀眼,这也是让她一直如鲠在喉的一根刺么。
于是我开始劝导她:“其实嘛,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特殊的……”
我刚开始自己老掉牙的长篇大论,京姐却很快打断我:“你别这么说,你越这么说我越生气!”
然后不等我说什么,她继续愤愤地说:“班里什么都是班长说了算,班长就没有问题嘛?”
说到这里,我也明白症结所在,都是孩子们在学校里的小心思。虽然在我们看来不算什么大事,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大很大的事。
我只好拐着弯儿劝导她:“你看嘛,虽然你不是班长,但是老师不是对你也很好吗?”
京姐接下来说的一句话却惊艳到我了,她马上接着说:“就像李白,皇帝虽然喜欢他,但是不重用他,有什么用呢?”
我一下子就被噎住了,孩子的心多澄澈啊,他们根本不需要我们讲什么道理,他们的心明镜儿一样。
我又开导了她几句,大致意思是说金子总会发光,最重要的还是修炼自己,让自己发光,如此云云。
我没敢说其实她自己也有很多弱项,譬如在不熟悉的人面前声音太小,气度不够等等,如果我这样说她肯定会受到更大的打击。
我就那样不着边际地说了很多,但是我知道京姐这会儿根本就听不进去,听起来更像是我在安慰我自己这颗老母亲脆弱的心。
但是可以感受到的结果是:引导孩子说出来后,她对这件事已经没那么在意了。
案例讲到这里,我来总结父母对孩子情绪疏导的几个着力点:
1.倾听
首先父母要能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并引导孩子表达出来。
别想当然的以为孩子小能有多大的情绪,或者孩子么,跑跑跳跳有啥很快就忘了。
别任由时间去帮孩子消解情绪,引导孩子说出来,孩子的难过委屈等情绪就会得到很大程度的释放。
父母千万别小看这个环节。
2.共情。
当孩子讲出自己的情绪后,父母千万别站在成人的角度认为没什么大不了,就算你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也不能表现给孩子。
设身处地去了解和理解孩子的情绪感受,尽量去和孩子达到共情,去理解孩子的处境和情感。
3.戒爱讲道理,可以通过读书或借助其他外援。
认识到自己的无能为力,千万别把自己武装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妈妈形象。
我其实也是个爱讲大道理的妈妈,虽然自己也知道孩子很难听进去,但还是无数次忍不住要讲。
但是我也深知很多时候自己讲的都是废话,所以我也会借助外援来对孩子进行疏导。
其实老师或其他孩子喜欢的人说的话,孩子更容易听得进去。
比如我天天跟着京姐的屁股督促她刷牙习惯,她都不在意,她喜欢的牙医就跟她说了一次,她以后刷牙都不用我再操心了。
对于妈妈们来说,可以随手可及的最好外援,就是读书。
善于利用读书这一途径,千万别自说自话,你说的孩子听不进去,不妨读相关故事和文章给孩子听。
我就常常利用各种鸡汤文章来引导京姐。
比如京姐常常因为考试考不好而灰心丧气,我就给她读了王阳明的这段:
“弘治六年春,王阳明参加会试,不幸落第。弘治九年,他第二次应试,再度落榜。一些跟他一样好几年没考上的同学深感沮丧,都以寒窗十载却屡屡落第为耻。王阳明说:‘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
在今天看来,其实就是内心强大。所谓‘动心’,指一个人因外在的遭遇而产生了负面情绪,然后又让这种情绪左右了心态。王阳明说‘以不得第动心为耻’,指无论有没有考上,他都不动心,一旦动心,对他而言才是一种耻辱。换言之,在王阳明看来,科举的失败并不算失败,只有因这种失败而引发的挫败感,进而导致内心的痛苦和烦恼,才是真正的失败。”
其实,我们都明白,要做“不动心”的人,何其之难。做自己心灵的主人和情绪的主宰者,我们成年人都很难做到,更何况孩子。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应该把帮助孩子疏导情绪,当成陪伴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一件大事。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