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这本书,是因为一位简友连续七天发了对这本书的摘录。
于是也想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这个曾经名动一时的人。说他名动一时,并不是因为他做的官有多大,他挣的钱有多多。而是因为他敢于断舍离、敢于在最辉煌的时刻辞去别人眼里的“香饽饽”。
想通过阅读他的这本人生笔记,了解一下他是如何激流勇进又是如何急流勇退的?更想了解一下如今的他又是如何生活的?
读这本书,是在前往贵州的路上读的。为什么选在这条路上去读这本书?因为作者的前半生就生活的大山里,我想以一个山里人的视角去体验一下作者的生活。
(一)关于作者:陈行甲,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一位大刀阔斧的县委书记,一位深谋远虑的公益人。
(二)内容简介:本书是陈行甲的自传体随笔,分为前言、序、第1—7记、后记、跋和附录,每一块都像不可或缺的肌体,先是作者的总体概括,到有同学肖立眼中对他并不“奇葩”的回忆,再到作者的自我追述,最后写的是作者家人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几个环节,环环相扣,虽不是跌宕起伏,却也扣人心弦。
作者从大山里的童年岁月写起,写母亲,写爱人,写了从大学毕业到基层工作九年多的生活经历,写在巴东任县委书记期间的工作和生活,也写了转场公益几年来的经历和感受。作者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故事和大量的细节讲述了自己在爱与成长,以及如何在世事变幻中守住内心和实践的知行合一。
我特别认可作者写的省委巡视组樊仁富组长对陈行甲的评价:“一身正气、一身杀气、一身朝气,难得的基层老百姓认可的好干部”。特别喜欢作者在2015年省委中心学习时的主题发言:“ 做一个有信仰的人,我感觉活的才有力量;做一个干净的人,我感觉活的很轻松;做一个有爱的人,我感觉活的很幸福;做一个心存敬畏的人,我感觉活的才踏实。”也正是因为他做到了,所以才才能心中有大爱、明大德。
(三)金句摘抄:
1.在文字共和国里,我们需要诚实。首先是要对自己的生命体验诚实。写作不是一个异已的东西,而是对自己生命体验诚实的记录和思考。在文字里找到安顿自己的所在,能够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才算是找到了写作对于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为了能发表、能出名、能挣钱而书写。其次,是对写作这项事业诚实。心里有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怀着敬畏之心,去书写一个个灵魂,写他们有同情心、牺牲精神和忍耐力的精神,写那些勇气、希望、自尊、同情、怜悯和牺牲。真正的写作,不会是一种业余爱好,而是一种召唤。
2.写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和自己对话的过程。我们每一个凡夫俗子的人生大部分都在自发而不是自觉的状态下度过,我们是在对自己的重新审视、重新叙述当中理解自己的。很多东西,如果不写,就会慢慢忘记。某种意义上,当你忘了你经历的东西,那个东西就不是你的了。就像《寻梦环游记》提醒我们的,人的真正死去,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死去。这句话深刻地说出了遗忘与死亡的关系。当我们不再试图去记得自己的过去的时候,我们曾经的自我也就不存在了。
3.“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少年不经事的我,红尘中的情缘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语的胶着” , “滚滚红尘里有隐约的耳语跟随我俩的传说” 。是的,我和霞的故事,就是传说,一个我在童年的山谷中不曾梦到过的传说,一个我在少年的求学路上不曾想到过的传说,一个我在青年的迷惘中不曾奢望过的传说,一个山村穷小子被命运眷顾将童话恩赐为现实的传说。
4.生活有其自身的逻辑,那些不经意间播下的种子,那些没有企图的浇灌,说不准在什么时候会有一阵春风拂过就出土了。
5.对于我这种侥幸考进清华的人来说,清华就像一个华贵的母亲,而我只是一个褴褛的孩子。虽然母亲从不这么想,她温暖地爱着每一个她所生的孩子,但是我总是在怕自己配不上这么好的母亲,辱没了母亲的门庭。所以,我一直用尽全力地奔跑。只有在奔跑的汗水中,我才不会怀疑自己的身世。
6.一个理想主义的人,目标不会那么具体,所以不会因为具体的目标实现了而懈怠,也不会因为目标没实现而气馁。这种人还是有目标的,他的目标其实只是自己的内心……
7.要解决看似复杂难解的问题,不能停留在问题产生的层面求解,因为如果在这个层面有解的话,问题就不会产生了,必须提升维度来思考和谋划。把人生长河看远,把个人名利看淡,许多问题会迎刃而解。
8.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英名消逝于风雪。为大众谋福利者,不可使其后辈困顿于荆棘。
9.我们不该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同情过的人,呼唤过的正义,渴求过的尊重,是这些东西构成了我们深植于生活世界的共通意义的根基。
10.祝福一切“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的人们。
11.认清世界的真相仍然爱着它,永远是望向未来乐观者的信条。
12.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