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学生写的小练笔《我的读书经历》,顺便也回顾了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
应该说,在工作以前,我是读过很多书的,不过那时不太懂读书要广,一味沉浸在文学类的书之中,以致肚子里缺少东西,至今写出来的东西也没有深度。
在我们小时候,正是连环画盛行的时代。我们把这种小人书叫“画”,每个小孩都爱不释手。
“画”是哪里来的已经记不清,有民间故事,也有神话传说,小小一本,黑白的图画,简单的文字描述,每每一拿起来就被深深“吸住”。
那时尤爱里面的古装画,喜欢那古典的服饰,喜欢那繁杂的发饰。曾经偷偷地临摹过,可惜缺乏天分,画得惨不忍睹。
也许,对古典的偏好,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上学后,随着识字量增多,父亲开始在学校图书馆给我和姐姐借书,后来还给我们办了镇图书馆的借书证,从此我开始接触全是文字的书。
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读童话故事。记得看过一本《三百六十五夜故事》,里面有一个讲一只小老虎进城的故事,印象特别深。后来陆续又看了《格林童话》《皮皮鲁和鲁西西》系列等等。
书一般都是从图书馆借,看完就拿去还,然后再借另一本。
二姐虽然早早辍学打工,却也是很爱书的。她知道我爱看书,给我寄了两套书。一套是《安徒生童话》,另一套有四本,是英文立体书(那时小学没学过英语,完全看不懂,通过图画知道讲述的是圣诞节的故事)。
可惜这两套书后来都遗失了。
二姐自己经常买杂志看,回家的时候她会把看过的杂志都带回家。其中有一本《江门文艺》,二姐是每期必买。
二姐带回来的《江门文艺》在连载武侠小说《黑鹰传奇》,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天天搜寻武侠小说看。
从《黑鹰传奇》到《武林传奇》,从《神州传奇》到《奇侠传奇》,看完之后又寻梁羽生和古龙的小说。奇怪的是,竟然对金庸的小说没什么印象,想起来的都是拍出来的电视剧。
那时嫂子开了一间书店,除了卖教辅资料,也有小说出租。周末常常去帮忙看店,趁这个机会我读遍想要看的武侠小说,然后就开始读琼瑶。
四姐也爱读书,她买了很多席娟的小说,没事我就窝在房间看她买的书。从白天看到黄昏,常常有一种昏天黑地的感觉。
那时看的书大多都是没啥营养的,图个情节,看完就丢,纯粹娱乐罢了。
有些五柳先生所说“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但是没有先生的境界。
期间也是看了一些有些营养的书的。如《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等——《红楼梦》当时不爱看,成年之后倒是喜欢上了;《三国演义》无论如何看不下去,直到现在也是仅看过其中几个章节。
到读师范的时候,开始学会有选择地借书,渐渐也会挑一些名家著作来看。因此那段时间倒也颇读了些中外名著,算是汲取了些文学滋养。
不过因为懒,不爱动脑,仍然只看文学类的书,不愿接触其他类型的书。
常常感觉自己缺乏思辨能力,说话写文缺少底气,或者和自己看的书种类不多有很大关系。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遗憾。
更遗憾的是我积习难改,现在仍然不爱看其他书,有时强迫自己看,吸收却极少。
这是不是应了那一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呢?似乎不太准确,好像又有那么一点意思。
不过,无论如何,所有读过的文字都不会白读,它们会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以另外一种方式表现出来。
不是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吗?读过很多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一看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