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1522小时,第1466日
阅读《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句读》先验分析论 原理分析论 第二章一切纯粹知性原理的体系 第一节一切分析判断的最高原理
你要运用纯粹知性概念也就是范畴来对一个经验对象做判断,你首先必须要有一整套的图型,这就是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法。要运用范畴,必须要把图型作为一种方法,来运用到对象之上,运用到经验材料之上。
图型就是在我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的时候,所必须预先准备好的一套这样的规范,一套时间的先验规定。“它”,也就是先验的判断力,“唯有在这些条件之下”,即在图型的条件之下,“才有权把纯粹知性概念运用于综合判断之上”,也就是才有权形成先天综合判断,对于经验对象,我们才可以形成先天综合判断。
什么叫“批判的谨慎性”?就是知性在运用它的范畴时,经常会遇到不谨慎的情况、不谨慎的场合,就是没有图型,没有感性的对象,它就运用起来了,它把知性的范畴运用于,比如说上帝、灵魂、世界整体这样的一些对象之上,这些对象是决不可能找到它们的经验内容的。但是根据前面一章提出的这样一个普遍条件,先验判断力要有普遍条件,要谨慎使用,也就是必须在这些条件之内,在这些限制之下,才能使用,这就是批判的谨慎性。
康德特别强调这个体系性、系统性,强调不能以经验的方式,随便碰到什么就把它列举出来,枚举,那个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哲学的认识论,必须要有体系,来龙去脉,层次,哪个层次高,哪个层次低,这些都必须要把它展示出来,交代清楚,这样才能够没有任何遗漏。经验地随便举一些原理,那很可能漏掉一些。如果没有一个原则来指导这种经验的枚举,那很可能有些东西超出了范围,不是属于这个范围的你也把它接进来了,而属于这个范围的你又漏掉了。所以必须要有一个逻辑的原理,一个原则,按照这个原则构成一个体系。
我们这种原理是先天的,它本身不能再以更高更普遍的知识作为根据了。凭什么要把范畴通过图型运用于经验对象之上这样来做判断,凭什么?这本身没有什么道理。我们追溯到我们的先天条件,它先天就是这样的,只能这样来做判断。我们的知识就是这两个来源,一个知性,一个感性,所以我们只能够把先天的知识通过图型这个中介运用到感性之上,这个没有什么道理可讲。
这些知识的可能性是立足于认识主体中的直观的公理之上的。所以总的来看这一段,就是进一步地澄清一切纯粹知性的原理体系包含哪些内容,即包含着只与范畴相关的那些原理,而把先验感性论的原理,时间和空间,排除在外,把数学的原理也排除在外;但把数学原理排除在外的同时呢,使数学的可能性在里面有它的位置,这是这一段大致的意思。
归纳只是一种整理经验以及对经验知识的可信度作出评价的方式,不是严格逻辑的操作方式,虽然它也要运用一些逻辑的规则,比如排除法,差异法,共变法等等,但这些方法所得出的结论都只有或然性意义,而没有必然性。归纳逻辑,我们今天所讨论的归纳逻辑的性质、归纳逻辑的意义、归纳逻辑的程序、它的知识的可靠性,等等,这些问题今天还没有公认的结论。在康德那里,他认为形式逻辑讨论的就是分析命题,不是综合命题。综合命题要么是后天经验知识,要么是先天综合判断。
因为这里的“知识的真理”已经不仅仅是指分析性的知识,而且也包括综合性的知识了。换言之,仅就分析判断而言,凡是不违背矛盾律的就是真的,凡是违背矛盾律的就是假的;但这一切“我们的知识”而言,虽然凡是违背矛盾律的都是假的,但未见得凡是不违背矛盾律的就是真的。注意这里的“真理”和上一段中讲的“真理性”在康德的用法中是有两个不同的层次的,分析的真理性在综合的知识中、因而在一般知识中未见得还具有真理性。所以这里康德虽然在用语上有点混淆,但其实还是可以自圆其说的
后来海德格尔认为时间是不可忽视的,讲逻辑、讲存在和非存在、讲是和不是,跟时间有内在的联系,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的思想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反而更加接近,可以说是一种复归,虽然说这种复归在黑格尔那里就已经开始了。黑格尔就很明确地把逻辑学和本体论、认识论结合起来。当然黑格尔还没有把时间拉入进来,但已经有这个趋向。是和不是,实际上讲的是一种存在方式,不仅仅是逻辑上把两个概念联结起来的系词,存在、是作为一个动词,是一个本体论的事实。
康德就把亚里士多德矛盾律的表达方式的内在逻辑必然性突显出来了。因为如果主词是一个“人”或者任何现实的实体的话,那么它具有任何属性或谓词都是要经过时间的,也都会在时间中经受改变;但现在通过一个“否定性的命题”把任何实体都排除之后,只剩下一种概念来做主词,这就显露出命题本身的纯粹逻辑关系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