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为了让福贵不幸的活着,就让与他相关的人一个个死去。
余华在《活着》一书中,用突破人生底线的死亡来说明人要活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活下去,就是活着的信仰。正如封皮上写到:“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徐福贵,这个阔少爷,虽然不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不是大富大贵,过着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但是也要比普通百姓好太多了。家里一百多亩地,有佃户、有长工,他不需要努力就可以衣食无忧。夸张的是他已经成年,结婚生子了,走路居然要人背着。这和高门大户、王公贵族出门坐轿子,要人抬着是一个道理。当然,让人抬着总比让人背着更舒服一点。从侧面也反映了那个时代地主们在形式上模仿贵族生活,通过这种形式显示他们与普通人的不相同。就是这样一个阔少爷最后经历各种苦难,与一头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我不得不感叹,他就是把活下去当做信仰的践行者。当然,福贵是普通人,坦然接受了命运的各种安排,而不是为了活下去,不择手段的大反派。
福贵的活着,证明了一句话“苦难才是人生的常态”。
一、福贵经历的死亡
当然,福贵能活下来,我们也要佩服福贵的那种乐观的精神。福贵的活着这是印证了封面上的那句:“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1.福贵经历的第一次死亡:
徐老爷(福贵的爹)之死,是被福贵气死的。福贵在输光家产之后,他爹给他上了人生最后一课,骤然辞世。徐老爷子教子说:“福贵啊,赌债也是债,自古以来没有不还债的道理。我把一百多亩地,还有这房子都抵押出去了,明天他们就会送铜钱来。我老了,挑不动担子了,你就自己挑着钱去还债吧。”当福贵挑着铜钱担子走十多里路程去城里还债,一天下来,稠衣磨破了,肩上的皮肉渗出了血。福贵在走走哭哭、哭哭走走的回家路上终于明白:“自己才挑了一天的钱就累得人都要散架了,祖辈挣下这些钱不知要累死多少人。”才明白他爹为什么不用银元去还债,非要用铜钱还债,就是要让这个败家子知道:“钱来的千难万难。”老百姓常说一句话:“创业难,守业更难。”福贵不知创业苦,嫖赌败家气死父。
2.福贵经历的第二次死亡:
老全之死。老全何许人也?福贵因母亲生病,进城买药而被抓壮丁上了战场,老全是他的战友。福贵和老全、春生等经历了残酷的战场考验,从死人堆里活下来。老全是经历了大小几十仗的老兵,相信:“只要想着自己不死,就死不了”的箴言,一场战斗下来,热心的老全要去确认一下认识的人中,又有哪些死了,自己最后“连死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
就在福贵也以为自己活不过中午的时候,又当了俘虏,然后活着回到了思念两个多月的家。
3.福贵经历的第三次死亡:
徐母之死。徐母是病死的。徐母的经典名言:“只要人活的高兴,就不怕穷。”在福贵败家之后,还能和福贵相依为命,等到家珍再次归来,带着凤霞和有庆归来。徐母比徐老爷子有福气,徐母得病先是头晕,时不时的看不清人,再后来会不知不觉的昏睡。临死前还不停的念叨着:“福贵不会是去赌钱的。”
4.福贵经历的第四次死亡:
龙二之死。龙二是判为恶霸地主,被枪毙的,总共毙了五枪。龙二本就是通过巧取豪夺骗得徐家家产,所以将他判为恶霸地主一点也不为过。龙二死前对着徐福贵高呼:“福贵,我是替你去死啊。”其实不然,共产党没收龙二的田产分给从前的佃户,龙二还“死不认账,去吓唬那些佃户,也有不买账的,他就动手去打人家。”这更是坐实了他恶霸地主的名头,所以等待龙二的只有死亡了。试想一下,如果福贵没有败家,在刚解放之初,他还是那个徐家的地主少爷,也被没收了田产分给佃户。他断然不会像龙二那样去威胁恐吓佃户,甚至动手打人。因为他家连赌博债都能卖田卖房的还了,更不会与政府作对。也就不存在被枪毙的结局。不过龙二之死,让福贵想起来,的确是一阵后怕。
5.福贵经历的第五次死亡:
有庆的羊之死。有庆养的两只羊和家里的五亩地,因为人民公社化的原因归了公,大家一起吃食堂,挣工分。赶上大炼钢运动,在福贵一家阴差阳错的炼钢立功后,宰杀了有庆养的两只羊庆功。“村里的羊全宰了吃光了,那两头牛因为要犁地才保住了性命,粮食也快吃光了。”“队长说到公社要点吃的来……”农民手里没有粮食,农民需要跟别人要粮吃,这个制度已然到了末路。
两只羊被宰杀,除了有庆很伤心而外,没有人会感到丝毫的难过。这两只羊也是队里最后的羊了。羊吃完了,粮吃完了,食堂也散了。大锅饭的食堂制死了。羊之死,食堂制之死,不知不觉的在人们周围发生着。悄悄的改变着中国农村社会,也改变着福贵一家的生活。
6.福贵经历的第六次死亡:
有庆之死。有庆死的很是荒唐,那些大夫为了救县长夫人,居然把一个孩子的血抽干了。有庆失血过多而死。最让人不解的是因为县长是春生,福贵曾经的战友,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那些个涉事医生,真正的杀人凶手居然没事。这里写的太不符合逻辑了。即使当时找不到相配的血型,可以继续找,多找几个人,怎么会凑不够一个产妇的输血量呢?何苦要抽干一个孩子的血呢?只要是个人都知道不能失血过多,更何况是医生呢?难道为了巴结县长就要当着全县人民来害人性命吗?这个吃相太丑陋!事后,也没有追责。有庆就这么莫名其妙的白白死掉了。这让很多读者不能接受。那个拎着鞋奔跑在上下学路上的身影还在我们眼前飘过,那个一有时间就为了心爱的养儿割草的孩童还在我们脑海里闪现。
7.福贵经历的第七次死亡:
春生之死。春生,福贵的战友,后来做了县长。在文革期间被判为走资派,上吊而死。春生是因为无法忍受巨大的折磨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对于春生的折磨,更多的是来自肉体上的折磨。这种折磨是看得见的,是感受得到的巨大的疼痛。相比之下,福贵所经历的一个个亲人相继离去,这种折磨是看不见的,但是这种精神上的折磨远远要比身体上的更痛苦,更难以承受。春生之死,更加反衬出福贵活着的不易。
8.福贵经历的第八次死亡:
凤霞之死。产后大出血而亡。凤霞是个好姑娘,我们读着凤霞小时候那稚嫩的、甜甜的话语,有多活泼可爱,哑巴之后就有多悲凉。巧合的是徐家这一双儿女都是因为失血过多而死。先是因病导致聋哑,后是失血而亡。凤霞,那么美好的一个姑娘,熬过了困难,终于迎来了幸福,却跨不过命运的安排。
到此时,福贵的父母子女已经全部离世,父母之死还算是正常死亡,子女之死都属于非正常死亡。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哀再一次发生在徐家。
9.福贵经历的第九次死亡:
家珍之死。家珍死于软骨病。在有庆还活着的时候,家珍就已经确诊得了软骨病,在经历儿子、女儿的相继死亡,家珍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福贵说:“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或许家珍活着的信仰就是为了这句评价。家珍对生活的隐忍和包容,就像大海对山川河流、对泥沙石头的包容,来者不拒。生活给与她的,她全部接受,不论是人为的苦难还是时代的不幸,她毫无怨言,默默的活着。没有挣扎、没有反抗,就如海中的浮萍一样,随水流而动,活到哪里算哪里,活成啥样就啥样。唯一担忧的是儿女死后没有人收作,又因为子女早亡,这一忧虑也消除了。
10.福贵经历的第十次死亡:
二喜之死。二喜,凤霞的老公,徐福贵的女婿,职业是搬运工。二喜是被两排水泥板夹死的。正如书中写到:“干搬运这活,一不小心就磕破碰伤,可丢了命的只有二喜。”二喜死得很是意外,仿佛如果二喜不死,这故事就没有办法继续写下去了似的。歪脖的二喜勤劳能干,和又聋又哑的凤霞倒也相配。幸福生活的画卷正在为他们徐徐打开,却随着凤霞的离去戛然而止。原本幸福的家庭支离破碎,孩子瞬间成了孤儿。
读者在苦根不理解何为死亡的诙谐幽默中,接受了二喜的死亡。那种专属于儿童式的幽默,深深地刺痛了读者的心。这样天真烂漫的孩童在无知中变为了孤儿。也许我们觉得从此以后,福贵和苦根相依为命的活着,一老一少,互相陪伴,直至福贵老去,苦根长大。作者余华偏偏觉得如此还不能诠释“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结局如果是这样,就变成了福贵是为苦根而活着,所以福贵必须还要继续经历死亡。
11.福贵经历的第十一次死亡:
苦根之死。苦根,凤霞的儿子,福贵的外孙。因为太过饥饿,吃豆子撑死了。对于苦恨的死,我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苦根是不死而死,是为了成全福贵独自活下去而死的。所以,苦根死得很是冤枉。就像有庆的死一样,很荒唐,不符合逻辑。
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个接连死去,贯穿了福贵的一生。到最后,福贵和一头老黄牛相依为命,活成了两个“老不死的”。这种不合常理的徐家式死亡就为成全福贵孤独的活着,也证明了那句:“苦难才是人生的常态。”告诉广大读者,我们要坦然接受人生中的各种不幸,像福贵那样坚韧的活着。
二、家珍的活着
家珍,在出嫁前,是城里米行老板的女儿,是有钱人家出身,是城里的女学生。虽然小说是以福贵的视角来写家珍的。但是家珍作为女性,在出嫁前,对出嫁后的生活难道就没有设想吗?她难道就没有对未来丈夫有一丁点的要求吗?难道就是为了嫁人而嫁人吗?
我们来看看家珍婚后的生活,嫁给福贵,生了女儿。但是福贵年轻的时候,待她一点也不好。这位阔少逛妓院、耍赌博,一去就是半个多月。家珍是怎么做的呢?用福贵的话来说:“家珍从不顶撞我”;“家珍对我从来都是逆来顺受,我在外面胡闹,她只是在心里打鼓,从不说我什么,和我娘一样”。最过分的一次是家珍挺着七个多月的孕肚,去赌场求福贵回家,是跪在地上苦苦哀求,福贵不但没有回去,还动手打她,打到他自己都觉得没意思为止,然后她自己冒着雨挺着那么大的孕肚默默的回到了那个没有丈夫的家。
后来福贵因为败光家产,气死父亲,成了远近闻名的败家子之后,家珍的父亲为家珍撑腰,强硬一回。敲锣打鼓的把家珍接回娘家。可见,她父亲是个开明的人,并没有要求家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只要在婆家过得不好,娘家永远是女儿的靠山。
可是,家珍在生完儿子,自己又回到了福贵身边。在家珍回到徐家的时候,她“穿着水红旗袍,手挽着一个蓝底白花的包裹。”其实家珍还带了银元回来,帮衬着这个贫困的家。在苦难的生活中,默默的奉献一切,替福贵打理那个贫穷的一无所有的家。她是回来与福贵共患难来的。我想,这也许是很多男人的梦想,希望娶一个任劳任怨,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甚至打也打不跑的女人为妻子。
后来,家珍年纪轻轻就得了软骨病。我个人很是奇怪,世间有那么多种要人命的慢性病,为什么余华偏要让家珍得这种软骨病呢?细细想来,家珍本身就是一个软骨病患者。她的软骨病是患在思想意识里的。她对福贵的隐忍和依附就是软骨病的表现。
福贵对她不好,打骂她的时候,她为什么不反抗?因为在她的思想意识里认为,男尊女卑,对丈夫要“三从四德”。她就是那个“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践行者;她就是那个嫁进徐家门,生是徐家人,死是徐家鬼的执行人。所以,家珍是在思想意识领域患有严重的软骨病。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家珍反抗,或者在她父亲接她回去之后,不要再返回福贵的身边。也许凤霞就不会因为一场病,变成了聋哑人;也许有庆也不会那么荒唐的死去。所以,是家珍的“软骨病”连累了两个孩子。
也许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孩子不能没有父亲;也许从道德的角度考虑,家珍应该回来陪福贵共患难。可是孩子是无辜的,这一切要以付出孩子的生命为代价,我个人是不赞成的。更何况,家珍有一个好父亲,他没有因为家珍嫁人就抛弃了她,相反他接回家珍,一如既往的养育家珍和她的孩子。就在徐家断粮,家珍的父亲依然把自己省下来的口粮余给女儿一家。
家珍对生活的隐忍和包容,是中国很多女性共同特征。旧时代的中国女性就是这样的活着,像家珍这样默默的接受生活所给予的一切,她们用勤劳和善良回报社会、回馈时代。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但是作为今天的我们,不能够有这么低的生活目标,我们不但要活着,还要活着更好,活的更有意义,要有信仰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