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
第十四章 洋人也是人
1.蛮夷之人,居然也有信义
平定太平天国后,朝廷是大大松了一口气,曾国藩却没有放松下来。
因为在曾国藩看来,中国还面对着一个比太平天国更危险的对手。什么对手呢?洋人。
就在曾国藩全力以赴与太平天国争夺安庆的时候,爆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陷京师,咸丰皇帝仓皇出逃。曾国藩听到这一消息时,不禁下泪悲泣。
圆明园被焚后,曾国藩在日记里说:“接胡宫保信,知京城业被逆夷阑入,淀园亦被焚,伤痛之至,无可与语。”
曾国藩认识到,洋人是比太平军更大也更为根本的祸患:“不怕柴狗子,只怕洋鬼子。”
然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让曾国藩的想法发生了根本变化。
遇事喜欢深思,寻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他,开始日夜思考洋人的武装力量为什么如此强大,那些神奇的西式武器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
2.师夷长技以制夷
因此,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曾国藩的对外观念和思路发生了巨大转变。
首先,他认识到,洋人的到来,标志着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是天或者说造物的安排。
既然如此,那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必须积极主动地研究外情。
福建布政使徐继畲在鸦片战争之后,曾穷数年之力,写成《瀛寰志略》,1867年回到两江,他又将《瀛寰志略》仔细阅读了两遍。除了阅读书本,他还努力接触能接触到的西洋事物。
这对花钱节俭的他来说堪称豪举。通过不断研究,曾国藩对西方地理学有了比较深的了解。曾国藩更感兴趣的当然是西方的军事秘密。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他认识到,“师夷智”不能停留在购买使用西式武器阶段,而必须深入学习研究西式武器背后的秘密,也就是进入学习掌握西方科学和技术阶段。
只有把这些秘密掌握在自己手里,才有与洋人平起平坐乃至战而胜之的可能。
湘军攻下安庆不久,他就建立了“安庆内军械所”,集中了中国当时最出色的几位科学技术人员,专门仿造西洋式的枪炮弹药,并把试制轮船作为军械所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西方技术,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人又建设了一个更大的兵工厂—江南制造局。
今天中国最大的造船企业之一上海江南造船厂,就是由当年江南制造局的江南造船所发展而来的。
3.三个与众不同的外交观念
第二次鸦片战争不只令曾国藩认识到了学习西方科技的重要性,也让他的外交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通过这次战争,曾国藩形成了三个在当时相当与众不同的外交观念。
第一是对外国人要平等相待,要把外国人当人。
他认为,外国人也是人。是人,就要用对待人的态度去对待他,不能用对待野兽或者牲畜的办法。
曾国藩第二个与众不同的观念是诚信外交。所谓诚信外交,就是对外国人也要讲信用。
这听起来也很奇怪。外交当然要讲信用,这还用强调吗?然而当时的大清臣民并不这样想,因为中国人历来处理外交,并不以“诚信”,而以“羁縻”。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天津条约》的过程,更是充分体现出清政府的“羁縻”原则。
而曾国藩却反对这样做。他曾经对朝廷说:臣愚以为与外国交际,最重信义,尤贵果决。我所不可行者,宜与之始终坚持,百折不回;我所可行者,宜示以豁达大度,片言立定,断不宜若吐若茹,稍涉犹豫之象,启彼狡辩之端。
曾国藩为什么会这样主张呢?因为“羁縻”外交让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通过对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曾国藩渐渐形成了诚信交往的思路。
遵守条约,不再招打,能维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起码能获得喘息之机,以利于自强。
第二,条约约束的不仅是中方,也有对方。坚守条约的另一层意思是如果列强的要求超越条约范围,也就是让他们把侵略步伐限定在条约之内,而不能无限索取。
第三,只有通过诚信外交,才能与西方各国进行正常往来,以便于从西方各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师夷长技以制夷”。
除了诚信外交外,曾国藩还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超前的观念:在对外交往中,不要争面子,而要争里子。不要争小处,而要争大处。这也是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得出的教训。
看完这一章,我看到了曾国藩超前的远见,以及人人平等诚信待人的价值观,这一点真让人佩服!在当时的环境中,他能有这样独到,甚至说勇敢的见解,而且大胆说出来,真可谓勇者。
我们在生活中教育孩子,职场中与同事相处,不都应该有尊重和信任,人人平等的观念吗?你对别人敞开心扉,真诚相待,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