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是美国‘连线’杂志的创始编辑凯文·凯利的书,。第一次听到KK是在几年前了,但第一次重视KK是因为李善友教授,当时他说了很多关于创新、社群、互联网思维的说法,并且把KK写的《失控》奉为圣经。据说微信在招员工的时候曾有过一项免试题,说谁能把《失控》这本书读懂,就可以直接免试进入微信事业部。《失控》是KK在20年前写的,据说他的这本书猜对了世界20年来的发展,而现在《必然》又是他对未来30年的展望。
这本书共12个章节,分开来看看:
形成
过去的30年,网络的发展打造了一个坚固的平台。一个由百亿互联网产品组成的一个互联系统已经成型。
知化
在未来的发展中,机器会变得越来越智能。从机器人无法取代人,到可以取代人,但人来操控他,到无需操控,但需要人修理,再到完全替代人,但人需要去训练他学习。机器的的水平越来越高,而人不会因为机器的取代没有了工作,反而会从事更轻松高薪的工作。如此往复,机器取代人,人又干更高级的工作。
思考:
机器会取代人,但是不会让人类变得灭有工作。假设市场经济一直持续,在机器和AI的领导下,一些人的工作开始没有了,但是这种企业一定会遇到瓶颈,因为管理更轻松了,意味着企业的边界变高,如果企业不持续成长,就会被取代,因而,还会有更加人性化的工作岗位出来,这时候失业的人会继续得到工作,得到的工作一定是现阶段的机器水平无法替代的。
再者,劳动力的需求降低,意味着劳动力的价格降低,那么低价意味着创新的成本降低,这时候一定会创新出来,从而失业的人再次得到工作。
在竞争的促使下,劳动力的价格又会被重新提起来,知道被机器替代,继而往复。
直到有一天,劳动力的价格得到平衡,这时候,机器已经替代了所有能替代的人,而创新带来的岗位也被填满。
这时候,企业之间还是会有竞争,企业继续生老病死,人员继续正常流动。这一场伟大的AI+机器变革已经成为不再是变革,而是基础设施,就像网络和水电一样。
综上,机器不是人类失业的主谋,机器是创新的结果,也是推动人类向前、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的因素。所有的一切在市场经济的调解下,会稳步发展。当然,一切还得是不危害地球安全,在地球限定范围内进行创新。不然,人类没失业,却要灭亡了。因为人类注定是盲目的,大众心理学讲的很清楚。所以,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宏观调控,以及政府的大手来为人类进行保驾护航,是最佳市场模式。
流动
拿书本举例,未来的信息将不再被固定在书本上从此一成不变,信息将会免费流动在互联网上,经过人们的剪切,重组,修改,不断的更新。它是免费的,无处不在,而收费的将不再是信息,而是个性化,是量身打造,是解释,是实体现场,是那些信息所不能提供的东西。
思考:
之前,文君给我说过一个想法,是搜索引擎的升级版,人工版。这也算是个性化的一种思路,但是在成本上,很难完成。所以,人工后面还得加两个字-智能,假设人工智能可以解决一切,维基百科式的搜索引擎倒听适合这种模式。
屏读
屏幕不只是玻璃屏幕,在未来随处可见的激光投影、谷歌眼镜、微型摄像头、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成千上万的传感器将主宰你的生活,一切都是信息流,机器可能比你更了解自己,你的工作地点可能变成了在网上虚拟办公室,你的工作方式可能是语音+双手+眼球,你的身体会与机器与屏幕进行协作。屏幕无处不在,你看到的信息专门为你定制。
使用
所有的一切都是流动的,物品也是,你的房子,你的汽车,只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他们无需你的管理维护,只需要你付款就可以使用。所有的一切都是去中心化,没有人拥有它。一切分配都是按需、即时,效率大大提升。
思考:共享模式只适用于一成不变的东西,大多为实体。我曾经想过的共享公寓,也就是基于这种思维的。
另外,在共享的基础上,简洁是一条很好的道路,因为要做到普适,个性化是一条路,简洁也是一条路,简洁明显成本更低,更现实。在简洁的基础上,加上机械化,以及计算机,或许可以做到个性化。
共享
维基百科是以协作的方式自下而上产生的。所有人共享自己知道的信息,而这种自下而上的编辑外加少量自上而下的管理、修改,造就了维基百科。众筹是一种共享,你把你的东西共享出来,别人来支持你。在未来,这种共享将无处不在,你的共享信息或许时刻都在流动,而在流动的同时,你会不断产生收益。
过滤
在信息无处不流动的时代,处处都在云计算,处处都在过滤。百度一下的时候,搜索引擎为我们过滤了需要的信息。在浏览网页的时候,旁边的广告也是运营商在根据我们的日常记录推算而过滤得来给我们看的。未来除了体验之外,所有一切都可以商品化,比如我们的邮箱,当有人发送邮件过来的时候,根据我们个人的时间价值来推算出看一封邮件所消耗的时间价值,进行收费,当我们打开邮件的时候,费用也就给了我们,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有效的过滤。
思考:这里的案例,只是在阐述一种思维,也就是过滤。所有的过滤,都是为了更高的效率。过滤的前提,是粒度更小,更细。所有粒度很小,来不及一眼进行筛选的东西,都值得去过滤。而广告收费这种模式,只是在说过滤的实现方式,毕竟金钱是衡量价值的标准。
重混
如果所有的信息都是素材的话,那经过我们的重组,加工,会诞生一部新的电影。一些电子音乐,进行音轨的重排,就会制作出新的作品。包括书本,未来的书本可能会是随处可见的链接,你可以把电影中的一段视频放进去解释某个词语,也可以在某个地方引入一篇文章,信息的不断重混将制造出新的信息。
互动
不能与互动的机器在将来一定被人称为是坏了的。现在的鼠标键盘,是互动的工具。将来的互动无处不在,机器在你看书的时候针对你的眼睛虹膜、表情、声音来判断你需要什么,即时提供给你,所以说他可能比你更理解你。而你自己的生物信息将来就是你的密码。你玩的虚拟现实,也是在你和机器的互动下进行的。
追踪
想象一下,以时间为基准,把你的生活记录下来。包括你的胜利状况,你的工作情况,你的社交。你可以通过这些记录来更加了解自己,这些记忆可以分享出去,也可以在你需要的时间由机器替你检索出来。你无需再备注什么人的名片,你的记录流都帮你准备好了。
提问
提问机器将会被需要。在将来,所有的问题人工智能都能被你解答,答案已经变得不重要。而重要的是提出好的问题,那些可以引领新思维,开启创新,探索未知的问题才是需要的,提问机器应运而生。
思考:
为什么提问变得重要。所有的一切,假设都能被回答,那么创新就至关重要。因为人类的优势是创造力。
开始
在千年之后,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成千上万的传感器,充斥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屏幕,那时候的重大发明大多在现在都没有被提出来,对于未来,现在仅仅是个开始。
思考:
创新无时无刻不存在,对创新者来说,没有最好的年代,也没有最坏的年代。
holos(霍洛斯)包括所有人的集体智能、所有机器的集体行为、自然界的智能相结合形成的整体以及出现在这个整体中的任何行为,这一切加起来就是hol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