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催眠

看到一个视频

一咨询师对高考学子进行减压团体催眠

有人现场摄影摄像

不禁心生忧虑

若这不是表演性质的团体催眠

个人建议在高考前不要做这种

作为父母

也不要将孩子送去做这种

以下是人工智能对团体催眠可能存在风险的描述

在我看来

团体催眠最大的风险

是催眠治疗师功力不够或自顾不暇

将人带进去了却忘了带出来

那会对某些孩子的心理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

团体催眠是一种在多人同时参与的情境下进行的催眠技术,通常用于心理治疗、压力管理、行为矫正或娱乐表演等场景。尽管它可能带来积极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潜在问题,需要谨慎对待。以下是主要的风险及注意事项:

1. 个体差异导致的意外反应

催眠敏感性不同:个体对催眠的接受程度差异很大。部分人可能进入过深或过浅的催眠状态,导致效果不佳或意外情绪波动。

未被发现的创伤触发:催眠可能激活潜意识中的创伤记忆(如PTSD),在团体环境中,若缺乏一对一关注,某些参与者可能因未被及时察觉而陷入痛苦。

身体反应失控:少数人可能在催眠中出现肢体放松过度(如瘫倒)或突发性焦虑(如心悸、呼吸困难)。

2. 团体环境的局限性

隐私泄露风险:在催眠中,参与者可能无意间暴露个人隐私(如童年经历、情感问题),若团体成员间缺乏信任,可能造成后续心理压力。

从众压力:部分人可能因群体氛围被迫配合,实际并未进入催眠状态,反而因“假装”而产生挫败感。

干扰因素:团体中有人咳嗽、移动或提前醒来可能破坏其他人的体验。

3. 操作者专业度不足的隐患

缺乏针对性指导:团体催眠通常使用通用脚本,可能无法满足个体需求,甚至引发不适(如暗示“想象大海”,但对溺水者有负面效应)。

伦理问题:若催眠师技术不成熟或动机不纯(如娱乐性表演),可能滥用暗示,导致参与者行为失控(如当众出丑)或心理依赖。

紧急情况处理不足:团体中若有人出现剧烈情绪反应(如崩溃大哭),操作者可能难以及时干预。

4. 后续心理影响

错误暗示的长期作用:若催眠中给出不当暗示(如“你永远不再焦虑”),可能让部分人因未达到效果而自我否定。

解离感或现实感混淆:敏感者可能在催眠后短暂分不清现实与催眠中的想象,尤其在深度催眠后。

如何降低风险?

1. 严格筛选参与者:

提前评估心理健康状况,排除精神障碍(如精神病、严重抑郁症)或创伤史人群。

告知风险,确保自愿参与。

2. 选择专业催眠师:

  确认其资质(如临床心理学背景、催眠治疗认证)及团体催眠经验。

  避免娱乐性表演性质的团体催眠。

3. 设置安全环境:

  确保物理环境安全(如座椅稳固、空间安静)。

  提供后续一对一支持渠道,如心理咨询资源。

4. 明确界限与知情同意:

  提前说明催眠的目标、流程和可能感受,不承诺“万能效果”。

  允许参与者随时退出。

适用场景与禁忌

适合:轻度压力缓解、团队建设(需谨慎)、戒烟/减肥等行为调整(需专业设计)。 

禁忌:精神疾病急性期、癫痫、严重心血管疾病、未成年人或无自主判断能力者。

总之,团体催眠的效果和安全性高度依赖操作者的专业性和伦理意识。若用于治疗目的,建议优先选择医疗机构或持证心理咨询师组织的活动,而非商业或娱乐场合。参与者若感到不适,应及时终止并寻求专业帮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团体催眠,回想自己并不是第一次尝试。之前在华师大心理研究院有上过两天的催眠课,神奇的事情我们亲眼见到,一个弱小的女...
    静悦盛阅读 921评论 0 2
  • 最近因为疫情,大家都被封控在家。很多人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焦虑、烦躁、上火等心理或情绪上的反应,而且由于不运动...
    橘子倾听徐爱青阅读 3,931评论 0 0
  • 今天,应邀到市里一群高中,给高三的学生做心理教育。 导课时,我讲了一个心理的故事,一下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当你看...
    58bbe95ce119阅读 1,651评论 1 3
  • 7月21日 约了三位妈妈在图书馆做催眠; 第一次团体催眠,选在图书馆的独立学习室,因为自己没有场地,老师的场地周末...
    请叫我王青羽阅读 2,972评论 0 1
  • 对于封闭管理的高年级学生来说,早读和上午第一节课是最容易犯困的时候,有些学生困的那叫一个实在,好像前一天晚上没睡觉...
    e8a8fc1eee13阅读 1,326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