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的作者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想让人造一艘船,不要让他去收集木头,也不要发号施令,更不要分配任务,而是要激发他对海洋的渴望。”
本章关键词:【放权】【赋能】
一、学习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我们一直在说内驱力,那内驱力到底是什么呢?
内驱力:孩子内心真正的热爱和主动的需求。
我们身边孩子的哪些行为是缺乏内驱力的表现呢?最典型的就是孩子写作业时的态度。作业本身可能也就是半个小时,但在开始写作业前,孩子却没办法主动去尽快进入状态,上厕所、削铅笔、吃东西、玩橡皮等等,就是无法真正开始学习。家长拼尽全力的监督,却没有起到任何效果,你生你的气,孩子依旧我行我素,每天的学习都必须威逼利诱,累啊!
妈妈想要女儿学习舞蹈,于是给女儿报了一个舞蹈班。刚开始,女儿很兴奋,也很喜欢跳舞,但久而久之,女儿的热情就消退了,因为练基本功不但枯燥乏味,还很辛苦。
这天练舞回来后,女儿跟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学舞蹈了。”
妈妈:“为什么不想学了啊?名都报了,钱也花了,你也辛苦跳了那么久,你现在不学了,那不是白白浪费了吗?”
女儿:“我就是不想学了。”
妈妈:“不想学也得学。”
女儿不得已继续学习舞蹈,但是回到家后从不练习,也不喜欢表演给妈妈看。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父母的威逼利诱是一种外部刺激的动机和方法。从外界压力产生的学习行为是效率最低的,也是最难感受到愉悦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让孩子觉得学习不是为自己学,就会逐渐丧失自我价值感。
主动学习的孩子都有三个基本的内驱力:
好奇内驱力:求知欲
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
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那我们怎么样才能引爆孩子的这三个内驱力呢?
1.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们要保持长久的耐心,去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我们每一次的不耐烦都会让孩子认为问问题是错误的行为,久而久之就失去了提问的热情,同时也就失去了好奇心和求知欲。
2.让孩子体验成功,激发孩子对成功的渴望
孩子对成功的渴望会促使孩子去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能和技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把孩子放在集体之中,与他人互相学习,激发学习内驱力
那我们看看通过这种方式,上面的案例怎么解决?
妈妈想要女儿学习舞蹈,她没有立即给女儿报舞蹈班,而是带女儿去逛街,看漂亮的裙子,她知道女儿特别爱美,最爱穿裙子。
果然,女儿看到漂亮的裙子就两眼放光,妈妈不失时机地说道:“如果能穿上漂亮的裙子翩翩起舞,该多么漂亮啊。”
“是的,妈妈,我好想穿上它们跳舞,我想学跳舞。”
“可是,学舞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你能吃下这份苦吗?”妈妈先打预防针。
“妈妈,我不怕吃苦。”女儿斩钉截铁地说。
于是,在女儿的再三要求下,妈妈给女儿报了一个舞蹈班,女儿也像她所说的那样不怕吃苦,坚持练习,并且热爱舞蹈。
小结:
学习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能给人绝对的成就感的,那为什么孩子却觉得很痛苦呢?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外部压力所致。所以要去除外部压力,增强孩子的内部驱动力才是最关键的。
二、生活力:提高孩子的生活参与度
我们都喜欢和孩子说:“你就只管学习,其他的事情都不用操心,不用做。” 、“你还小,做不了这个”。显然,我们直接剥夺了孩子对生活的参与,把孩子培养成了外事依赖的心理习惯,也让孩子失去了归属感。另外,孩子会觉得自己需要做的只有学习,当学习达不到期待时,就会丧失了自我价值感,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爸爸照着说明书在给女儿组装新买的滑梯,琐碎复杂的零部件让爸爸头大。
这时,女儿走过来,准备给爸爸帮忙。
女儿:“爸爸,需要我帮您吗?”
爸爸毫不犹豫地拒绝:“你就别来添乱了,爸爸这会儿烦着呢,你要是再把这些东西给我搞乱了,我可就没法组装了,你今天可就玩不成了。”
女儿:“来,爸爸,给您这个。”
女儿不顾爸爸的拒绝,递给爸爸一个螺丝。
爸爸不耐烦地说道:“让你别来捣乱,你偏不听。”
看爸爸不领自己的情,女儿委屈地哭了起来,爸爸也没有心情组装了,只好把一堆烂摊子扔在那里。
这个场景在生活中也很常见。爸爸让孩子别添乱,觉得孩子在捣乱,我们大家都把自己代入想一下,你觉得这些话是什么意思呢?你不行、你只会让事情更糟糕、你什么都做不好。是不是这种感觉?听了这样的话,你会什么感受呢?沮丧、难过,然后放弃。
孩子的生活能力是需要后天锻炼的,是需要时间付出的。
让我们看看怎么样提高孩子的生活参与度吧:
1.尊重孩子的选择,少否定:少些否定多些耐心,分阶段等待孩子长大
2.不发火,不代劳,正确引导:温和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并肯定孩子的感受,同时一起解决问题。
3.表达具体,让孩子真正明白该怎么做:任务要具体,要告诉孩子怎么才能达到任务目标。
4.言传身教,共同劳动:一起参与生活,效率才会提升。
所以,上面的案例,孩子提出了要参与进来,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爸爸照着说明书在给女儿组装新买的滑梯,琐碎复杂的零部件让爸爸头大。
这时,女儿走过来,准备给爸爸帮忙。
女儿:“爸爸,需要我帮您吗?”
爸爸:“当然了,我正想找个帮手呢。”
女儿听了爸爸的话,高兴极了,一会儿帮爸爸扶滑梯,一会儿帮爸爸递螺丝,在父女俩的协作努力下,滑梯很快就装好了。
在整个过程中,女儿没有给爸爸添过一点儿麻烦,反而因为爸爸的肯定而高兴,乖巧地听从爸爸的调遣。
小结:
“世界上最大的贫穷,是不被需要和没有爱。”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孩子也一样。如果不让孩子参与到生活中,孩子该从哪里得到价值感呢?
三、决策力:让孩子学会主动解决问题
不知道大家怎么理解“听话”这个词。我们都喜欢听话的小孩,省心,我们说什么孩子做什么。但我们有没有注意到,太听话的小孩大多数都会缺乏自主力,因为习惯了大家的安排,所以事事都要大人拿主意,就不会想着自己去决定,自己去解决了。
孩子洗漱完毕,躺在床上,要求妈妈陪她聊聊天。
孩子:“妈妈,多多(她最好的朋友)说她不跟我玩儿了。”
妈妈:“为什么啊?”
孩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就说不跟我玩儿了。”
妈妈:“不玩儿就不玩儿了呗,你可以找其他朋友玩儿。”
孩子:“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
妈妈:“那你明天去问问她为什么不跟你玩儿。”
孩子:“好吧。”
孩子叹了口气,心事重重地睡觉了。
案例中的妈妈没有理解到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也没有感受到孩子的情绪,却直接给了孩子解决的办法。但这个办法貌似并不是孩子期待的,所以孩子内心依旧担忧。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予建议和解决方法,但一定要有度,把握好分寸,要多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
1、让孩子清晰描述问题:引导孩子清晰的表达出来问题,既训练了孩子的沟通能力,也让孩子在表达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在表达的过程中他就已经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2、不直接提供建议:我们可以说“你想到什么解决办法了吗”、“你打算怎么做呢”、“除了这个办法,你觉得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吗”,我们要让孩子开动脑筋,自己去想更多的办法。
3、共同讨论,选出最佳方案:孩子提出了问题,也说出了自己的办法,那我们就和孩子列个清单,一起讨论优劣性可行性,最后让孩子自己做决策。
4、鼓励尝试自己的方法,并总结经验教训:当孩子自己选出最佳解决方案时,我们要鼓励孩子大胆尝试,之后再引导孩子总结经验,那下次遇到相同的问题他自然就知道怎么应对了。
我们再看看另一种处理方式:
孩子洗漱完毕,躺在床上,要求妈妈陪她聊聊天。
孩子:“妈妈,多多(她最好的朋友)说她不跟我玩儿了。”
妈妈:“是吗?那你一定很难过。你打算怎么办?”
孩子:“我想明天去问问多多,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惹她不开心了。”
妈妈:“嗯,妈妈支持你主动去挽回一段友谊。”
孩子:“可是妈妈,如果明天我主动示好,多多还是不跟我玩儿怎么办?”
妈妈:“宝贝,被拒绝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很多时候我们即使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但是,你努力过了就不会后悔呀。假如明天你主动示好后,多多依然不想跟你玩儿,也并不是因为你不讨人喜欢,或者是你很差。自信一点儿,主动一点儿,笑容多一点儿,我相信你会收获新的友谊。”
孩子:“知道了,妈妈。”
孩子再也不为可能会失去朋友这件事担忧了,安心地进入了梦乡。
小结:
真正的爱不是为孩子挡住外面一切风雨,而是教给他们面对风雨怎么做。所以我们要多鼓励孩子直面问题,大胆尝试。
四、抗挫力:轻松应对孩子的畏难情绪
畏难是人的天性,孩子之所以出现畏难情绪,原因有很多,有可能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对父母的依赖,所以我们一定要克服习惯性替孩子解决问题的做法。对我们来说很小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却是难题,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直面困难,必要时提供思路,才能让孩子能够面对各种困难,不再有畏难情绪。
为了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和专注力,爸爸决定教孩子学围棋。
孩子刚开始很喜欢,但是下了一会儿就觉得太难了,于是不想玩儿了。
孩子:“爸爸,我不会下,不想玩儿了。”
爸爸:“这有什么难的啊?不就是想办法把对方围住吗?对方的棋子被围住你就可以吃掉了,很简单啊。你这孩子遇到困难就知道放弃,你就不知道挑战一下吗?”
听完爸爸的话,孩子一脸不高兴,还生气地把棋盘掀翻在地,棋子撒了一地。
孩子遇到了苦难,爸爸并没有理解到孩子的感受,而是以我们的定式思维告诉孩子这个很简单,那孩子就会感觉自己很差,就会逃避、退缩。那具体怎么做呢?
1.帮助孩子疏导畏难情绪:比如孩子说“不能做...”,那我们就可以耐心的询问“为什么不能做”,了解孩子真正的想法。
2、引导孩子关注过程,而非结果:类似给予孩子赞美一样,我们要引导孩子关注过程,因为孩子畏难就是害怕失败,这是结果,我们要让他知道他已经努力了,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大的安慰和鼓励了。
3、失败了不要紧:就要让孩子明白,失败是一件很酷的事,因为只有勇于挑战的人,才有机会体验失败。我们要告诉孩子:“输了也没关系,你永远是我的骄傲。不管你是否优秀,我依然爱你。”
来看看效果吧:
为了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和专注力,爸爸决定教孩子学围棋。
孩子刚开始很喜欢,但是下了一会儿就觉得太难了,于是不想玩儿了。
孩子:“爸爸,我不会下,不想玩儿了。”
爸爸:“刚开始的确很难。今天我们就练习一下怎么拿棋子,熟悉一下基本规则,好不好?”
孩子:“拿棋子还需要练习吗?”
爸爸:“当然需要啊。你看,像这样,两个手指将棋子夹起来,然后放到棋盘上。”
孩子:“是这样吗?爸爸,您看,我夹起来了。”
爸爸:“哇,太棒了,你夹棋子的手法很娴熟,很难想象你是第一次练习。”
孩子听了爸爸的夸奖,更加认真地练习拿棋子,就这样,孩子专注认真地跟爸爸玩儿了两个小时的围棋。
小结:
抗挫力是人生路上最重要的能力,这关系到孩子在之后的人生旅途中面对逆境时的处理方式。抗挫力强的孩子,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能很快找出解决问题的方式,保护自己免受困难与挫折的侵蚀。
五、总结
提升孩子人生路上的学习力、生活力、决策力、抗挫力,引爆孩子的内驱力,让我们的孩子变得更加优秀吧!
更多亲子关系,可关注公众号:意渲,更多精彩等你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