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公元836年,韦庄生于战乱中的长安城。
以前他家虽是望族,现在却已经家道中落。
更可悲的是,他还没有长大,父母就双双故去。
他坚强豁达,好读书,双亲过世后,他读书越发刻苦,盼着能一朝中举,光复门楣,实现匡扶尧舜之志。
十四岁那年,韦庄参加考试,落榜。
此后他多次参加科举,皆失望而归。
直到公元880年,韦庄又一次落榜后,偏偏祸不单行,黄巢军攻入长安,瞬间整个长安城陷入狼藉之中。
流民四起,韦庄与弟妹跟随着人流到处东躲西藏,此后经过两年辗转,韦庄从长安到了洛阳。
在躲避战乱期间,韦庄目睹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流离失所与痛苦。
到洛阳后,韦庄作了长篇叙事诗《秦妇吟》,诗成后即深受人民赞赏,韦庄还因此得了个“秦妇吟秀才”的名号。
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韦庄,一路在各地辗转,后来到了江南。
与满目疮痍,饱经战乱的中原不同,这里显得那么的安然与繁荣。
江南是真的好。
山水清丽旖旎,美人温柔,酒亦醇香,在这如画如梦的美景中,韦庄一颗饱经沧桑的心慢慢地被抚慰着。
在这里他找到了很多的快乐,也曾想过就在此终老,只是不知为何,他总还是会想到年少时的长安,暂居过的洛阳。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千百年来成了赞美江南的通用句。
直白地道出游人对于江南的感受,引发了人们对江南的无限向往与遐想。
江南究竟好在哪呢?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的水碧绿,比碧蓝的天空还要美上几分。
一艘画船徜徉在比碧蓝的天色还要美上几分的碧水中,在里面躺卧着,听潇潇雨声入眠,这种生活是多么的闲适自在啊!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江南的女子真是温柔又美丽,那个酒垆边卖酒的女子,撩袖盛酒时,露出的手腕如同霜雪般莹白。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此等美景美人美酒,让人怎舍得还乡呢!
所以在年老之前都不要回去故乡,回去,那边也是战乱连连,你会后悔的。
明明说着“莫还乡”,却又为何屡屡提及故乡?
是想还乡,而舍不得这边的美酒佳人,还是现在未老,不能还乡,抑或是不敢,还是不能?
表面上看着甚是豁达,我还没有老,不要回故乡,实际上却是欲归不能归的盘旋郁结。
“还乡需断肠”,回应了前面的“游人只合江南老”。
为什么跟你说离家远游的人,只愿和江南一起苍老,因为回到那战火弥漫的故乡,你只会悔断肠。
整首词表面上看着虽直抒胸臆,欢快明亮,却又忧伤委婉。
韦庄,是一个有着时代责任感的诗人。
他大半生漂泊在异乡,在暮年之际,想到了故乡,想到了故国。
更多的应是对自己平生身世的感慨,抒发的是对已无法回去的故国,无可奈何的哀悼与怀念。
满腹才华,志在匡扶社稷的韦庄没有赶上个好时代,只能在漂泊和夹缝中求生存,谋发展。
我一直感慨,古代的大凡有名的诗词故人,都是有远大理想,并热衷国家的江山社稷之辈。
反观现代人,虽处在一个安康盛世,却是缺少远志,关注眼前利益的人居多。
温饱思淫欲,饥寒起盗心。
战乱饥寒与温饱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大环境,“环境造就人”,看来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盛世环境之下,越发要有严厉的法制和更高标准的道德要求,才能克服“环境造就人”所带来的弊端和影响吧!
此诗为花间体的代表作,照搬一首,以示对作者的怀念:
人人都说家乡好,游子只合家乡老。
河水潺于绢,划浆听蛙涧。
船边思日月,抱腑观冬雪。
未老须还乡,盛世芳华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