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海薇阁单月征文」第一期
最近在简书遇见一个人,他的文章在我的阅读视野里火了起来,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他就是新疆作家协会副主席刘亮程。不怕您笑话,由于自己孤陋寡闻,读书不多,所以之前我没有听说这个人,也不知道他的作品。能够遇见他,还得感谢简书,感谢简书伯乐绿山墙的采薇和江雪阁。看到伯乐和简友都说他的《一个人的村庄》写得好,我也找来看看。这绝对不是附庸风雅或者拾人牙慧,虽然不乏这样的人,因为当我看到刘亮程的文字以后,我被他震撼到了,从来没有见过一个人这样描写农村,我确实能够理解他说的一切。因为我也小时候在农村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些事情自己也这样做过,但是自己就是写不出这样的文字来。对作者描述的很多事情能够感同身受。让我更惊讶的是,这本书第一次出版是在一九九八年,二十四年以后我才看到(当然现在拿到手的是增订本)。刘亮程的散文并不多,令他真正声名远播的是他那本《一个人的村庄》。这本书囊括了他八年的写作光阴,文字里沉淀着爱、恨以及对生命的思考。我透过时间的风看见他那颗饱经风霜、伤痕累累却依旧澄澈素淡的心灵。
读着《一个人的村庄》,虽然说这是一本散文集,但我觉得很多句子和叙事方式更像是一首诗歌(听说刘亮程以前是写诗歌的)。诗歌里面短短的一个句子,浓缩了很多层意思,读者自己可以去想象与回味,刘亮程的散文也是这样,他的句子很多是排比句,好像正在跟你说话,用诗一样的语言、细腻的心灵写出了自己家乡黄山梁的荒芜、村民辛苦的劳作生活以及村庄里那些狗驴虫鸟令人同情的命运。他描写的都是农村细微的琐事,写一些常人不会去留意的东西,即使是一根草、一把掀、一棵树,一只鸟、一头驴或者一阵风、一把锁都描写的有声有色,有感情、富有哲理。因为黄沙梁的那些东西在作者眼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文章里面描述的虽然是各种家畜动物、农具和庄家,但是作者用悲天怜人的眼光去看待它们的生生死死和它们承受的一切,暗示在它们身上发生的一切映射着人类身上发生的一切。这就需要独到的眼光和别具一格的心灵才能做到的。
黄沙梁是刘亮程魂牵梦绕的故土,即使是到了大城市乌鲁木齐工作,他也是经常梦中见到它。即使是每天很多朋友需要应酬,置身于灯红酒绿的繁华大都市,他还是感到孤独。“我投生到偏远荒凉的黄沙梁,来得如此匆忙,就是为了从头到尾看完一村人漫长一生的寂寞演出。我是唯一的旁观者。”
他说自己在黄沙梁时自己“能对花微笑,能听懂风声虫语,看懂白天黑夜。那时我静悄悄到听万物的灵说话。后来我说话时感到万物都在听。”
例如在《通驴性的人》章节中有段话是这样说的:“我们是一根缰绳两头的动物,说不上谁牵着谁。时常脚印跟蹄子印像是一道的,最终却走不到一起。驴日日看着我忙碌做人,我天天目睹驴辛辛苦苦过驴的日子。我们是彼此生活的旁观者、介入者。驴长了膘我比驴还高兴。我种地赔了本驴比我更垂头丧气。驴上陡坡陷泥潭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将绳搭在肩上四蹄爬地做一回驴。”这句话不但写出了作者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也是发自内心的体现出人和驴生命的平等性,从作者的角度看,在黄沙梁人与驴没什么不同。驴和人的生活是那么的密切以致使得我们都互为彼此生命的一部分,互为彼此生活的见证者。这正是刘亮程从动物身上体会到的最本真的生命意。
在作者眼中,黄沙梁的村民所做的每一件小事儿都蕴含着不同的人生道理,他用简单朴素非常接地气的语言叙述出自己、父亲和各种动物为生存而奋斗的农村生活。所以刘亮程有农民哲学家的称号,这也是我最喜欢他的地方。你会看到,对于一件寻常小事,他是那么用心去思考背后的意义和哲理。
比如他写坏人捡到家门钥匙后,会拿着它去试开各家各户的门。他跟妻子说:“一把好钥匙就这样被无端磨损,变细变粗成为废物。遭到他乱捅的锁孔,却变得深大而松弛,这种反向的磨损是本来亲密无间的东西日渐疏离。爱情也是这样。这么多年我循序渐进地深入你,是我把你造就得深远又宽柔。” 他巧妙地将开锁与爱情、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方式结合起来,让人读了觉得寓意深刻又忍俊不禁,这本书很多这样的描写。
他写道:“任何一棵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只虫的鸣叫都是人的鸣叫。”
又比如:“有一天我一定提一把镰刀出去,把村庄周围的草全部割倒。至少割出一个豁口,割开一条道路。”从这几句话看得出作者年轻时想冲出农村,反映内心正在挣扎,想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冲出去,到外地去看世界。
写家里的农具很多,作者是这样引伸的:“有些活是只有我能看见,它们细小或宏大地摆在我的一生里。” “有些活通过我的劳动永远不见了,或者变成另一种活等候在岁月中了。我埋掉的一些东西成为后人的挖掘物时,那种劳动又回来了或重新开始了。” “那个村庄有一场风那么大,有一粒尘土到一颗星辰那么高远。有一年四季和一村庄人的一生那么长久。”这些都很像诗歌的写法,表面上是在说这个,其实是在说那个,句子里面暗藏的内涵十分丰富,读起来感觉十分优美。
读刘亮程的散文,能深切感觉到一种生命的孤独感、荒凉感和顽强向上的挣扎。也许跟新疆农村地大物博、人烟稀少有关。每个人生下来必须自己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在黄沙梁这样西部贫困地区,资源贫乏,好像被外面的世界远远地抛在身后,旷远而寂辽。人要生存下来,只有不断的往前追赶。在那个村里,只有作者最清醒,他既是乡野生活的参与者,又是旁观者。刘亮程在《孤独的声音》中这样描写一只能跟自己对话的鸟:“离开野地后,我再没见过和那只灰鸟一样的鸟。这种鸟可能就剩下那一只了,它没有了同类,希望找一个能听懂它话语的生命。他曾经找到了我,在我耳边说了那么多动听的鸟语。可我,只是个地道的农民,没在天上飞过,没有在高高的枝头上站过,我怎会听懂鸟说的事情呢?”我想这里所隐喻的,不正是他自己的内心感受吗?在那样一个闭塞的地方,那样一群人们,只知道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风沙土地上寻找生命,只知道牲畜、草木、天气、一小片阳光,吃、劳动、睡觉。除了这些小事再没啥想头”。至于他的什么散文啊,诗歌啊,文学啊,没有人会感兴趣。因此那种找不到“同类”的感觉,怎能是“孤独”这样一个词语便可以解释的!
他在《家园荒芜》中作者写到:“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当“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昔日的黄沙梁没有变成想象中的样子,却是更荒芜了。又是时间,不仅把人和事淡化了,更把希望中的景致摧毁了。这种摧毁比兴旺和繁荣都要“更强大,也更深远地浸透在生活中、灵魂中。”留给人一种苍凉和无奈!
在刘亮程的文字里,也充满了这样针对人生存在价值的焦虑。他虽然是很怀念以前生活过的村庄,但是那并不能说明他安于那样的生活。他期待的是永恒而平凡的生活,希望能有什么承载物,可以让他的思想活的比他的肉体要长得多,他想以自己的能力在世界上留下痕迹,并且能让人感受到他的思想,认同他的这种想法。所以,在生活中他会以自己的力量来改变一棵草、一棵树、一条河流的命运,以此来证明他的存在。只有和世界中的万物相联系了,才是最本真的生命意义。
《一个人的村庄》记录的全部是作者生活在西部边远农村所见所感,是对黄沙梁村里那些毫不起眼的生命与杂物的真情描述,是作者在黄土地上艰苦质朴生活中获得的哲理感悟。多年孤岛一样的农村生活,使刘亮程获得了对生命、对生活、对人生的全新认识,他的洞察眼光也打磨得犀利无比。书中有很多经典的话语,好像当地农民一样接地气,虽然简朴甚至有时显得粗野,却又富有深意,有些也很具画面感。它们反映出生命最自然,最纯真的一种状态。我在阅读时,思想也会不时与作者的文字心有灵犀的碰撞出火花来,他的思想感悟如清泉,滋润了我的身心。如果让我把这本书跟其他描写乡村大自然的名著相比,我会联想到梭罗的《瓦尔登湖》,因为两者同样拥有一颗孤独但却深刻丰富的心灵,能够在与世隔绝的寂寞中感悟出闹市里体会不到的生活真谛。这就是我的一点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