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我们的”学校文化
——量身打造个性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的方略(1)
原绿色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鲜明的精神追求和行事指南,也是学校师生烙在心底的自觉和表现出来的具象风尚。好的学校文化不仅符合教书育人的科学规律,也一定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区别于其它学校的特征。
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文化和一切工作思路的“纲领”,是学校文化的文字标识,是学校文化最重要的思想表述。包括办学目标、培养目标、教育哲学、教育理念、办学思路、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等。
不容否认,现实中,很多学校并没有自己成熟的理念系统,也是不错的学校。很多学校的理念系统是比葫芦画瓢“借鉴”来的,甚至校领导自己都没有比较深刻、系统的认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各项工作和美誉度都不错。但是,这样的学校大多是跟着上级的要求做必须的工作,是一种“必然”的工作状态,也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底线。而要真真正正把学校办出教育醇厚的味道,办到理想的境界和高度,办出个性特征,达到“自由”的状态,必须建设好学校文化理念系统。
尽管有文化理念系统的校长和学校也可能没有把学校办好,那恰恰是学校文化和理念系统不够科学不够完善,也许执行不到位,没落地,或者其它原因,而绝对不能说明学校文化和理念系统的不重要。真正名副其实的好学校,历史名校,一定是有自己个性鲜明的学校文化,特别是表述别致深入人心的文化理念系统,并在时间的推移过程中形成深厚的积淀,成为一代一代校友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形成师生共同的灵魂“背影”一样的精神坐标。
学校文化品质的高低,代表着学校教育品味的高低。学校理念系统的水平,标志着学校文化的水平。
如何建设独具风格不可替代的学校文化,避免千校一面的窠臼,既让学校师生广泛认同,认为是“我们的”文化,又有鲜明的“区分度”、“辨识度”,让教育同行感觉“非你莫属”呢?
在践行河南大学“高校引领中小学内涵提升”研究项目,和一线学校一起建设或升级改造学校文化理念系统时,我们总结出几个方略,努力让学校理念系统上档次,有品位,有特色,并让学校的文化“活起来”,翠生生,绿油油,生生不息。
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
学校文化首先是文化,是文化就有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教育的文化母体,是学校文化必须传承的主流文化,并经过千百年无数文化精英的创造和时光与岁月的锤炼,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警句,符合学校文化的要素和特征。很多语句优美凝练,寓意深刻,富有教化意义。教育人所要表达的任何思想,几乎都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中华优秀文化典籍中寻觅到恰如其分的表达,或者“稍加改造”就可以“为我所用”。
林州一中的校训“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借自《尚书》,郑州沪华国庆学校的校训“自强不息,敢为人先”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整合。
[if !supportLists]二、[endif]从古今中外教育经典中觅宝
学校文化一定是教育文化,必须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古今中外的教育经典,是千百年来教育圣哲的智慧结晶,有着旺盛的生命活力,可以从中撷取符合自己学校需求的经典表述,或者“拿来主义”,就可以成为“我们的”主张。比如,孔子在《论语》中的很多金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有教无类,成人达己……”等被很多学校当做学风或教风。诸葛亮《戒子书》中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不可致远”经常被学校凝练成“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做学校文化。陶行知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理念倡导的“知行合一”被许多学校在学校文化理念中运用。
[if !supportLists]三、[endif]从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中找规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本身的一种风格,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法律法规,以及相关政策和要求。在这些规范性文本,特别是教育文件,包括课程改革的标准和实施要求中,都包含着文化建设的依据、内容和原则。一定要遵循这些具体的工作尺杆、量规和模范,去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学校文化。
兰坪县啦井中学的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就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基本要求,很多学校“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教学相长”等类似的教风也都是党的教育政策的基本表述。
四、从学校所在地区域文化资源中问道
学校文化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师生日常生活的文化环境和土壤,自然会受地域文化生态的制约与影响,也必须融入地域文化的大合奏,才能在学生成长中发挥尽可能大的教化作用。每一所学校所在的区域,都有丰富且不同于其它地方的独特文化,包括地理、历史、人物、文学艺术、特产、风俗等,其中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就是值得传承和弘扬的宝贵的学校文化和教育资源。地域文化中的个性或特色表述,是学校建设文化理念系统的重要根基、参考和借鉴,有的甚至可以直接拿来用。
长葛新区实验学校在升级改造学校的文化理念系统时,就充分汲取了地域文化的宝贵资源,让学校文化理念系统“独具风骚”。长葛市之所以叫“长葛”,是因为长葛百姓希望中国舞蹈音乐之父“葛天氏”开创的“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的“艺术陶冶”式的美好社会治理样态世代相传,长长久久。学校在长葛“新”区,又是“实验”学校,就把新区面向未来“创新”的时代元素,区域历史源头葛天文化的艺术“美”之精髓,和教育使师生人生“美好”的“实验”追求,进行“天作之合”般统整,形成“新·美”教育品牌,提出“为生命萌发一颗美好的种子”的理念,确立“创新至美 实干至好”的校训,“不言而信,不化而行”的教风等。
五、从学校文化积淀中探源
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精神的一种展现,是师生工作、学习和休闲等一切状态所呈现出来的思想风貌,是师生行动过程中洋溢着的留给别人的印象图景。好的学校文化是慢慢浸润出来的,好学校一定有自己丰厚的文化积淀,找到烙在师生灵魂深处的“精神轮廓”,或行动“背影”,就找到了学校文化的“魂儿”,即校风。脱离学校积淀去另起炉灶的文化,不是学校的真文化,很容易成为“两张皮”,或貌合神离。所以,学校文化的建设或升级改造,是学校工作和文脉的一种延续或提高,不能和学校原有的根基完全割裂。特别是有历史的学校,经过那么多校友的智慧加持,不仅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经典建筑等资源,也有大浪淘沙始见金的积累,对学校文化积淀更多需要继承与发展,弘扬与传播,改良和提升。即使学校文化不再适合社会的发展,出现新问题,确实需要与时俱进,也要做合理的分析和取舍。要相信前辈或先驱在建设学校文化时,也一定是负责任或遵循教育规律的,一定有科学合理的育人成分。在明确学校文化根基的情况下,坚守精华,再依据时代的变化和要求对文化大厦进行改造升级。
开封二师附小始建于清朝光绪34(1908)年,由近代著名的爱国女杰刘青霞捐资创办。刘青霞慷慨拿出家产帮助孙中山推翻清政府的革命壮举是“追求真理”,创建学校也是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追求真理”。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历任校长和教师的努力,学校有丰富的教育积淀和文化积累。比如,到现在都不落伍的教育理念和教研风尚,至今仍然在师生中传唱的校歌,“铁肩担教育,笑脸看儿童”的师德传统等等。在对学校文化做与时俱进的提升时,就对学校建校以来的发展历史和各阶段文化进行了梳理总结,最终延续了学校的“尚真”教育,坚定了办一所“寻真理、养真性、启真知、做真人”学校的目标,坚持“铁肩担教育,笑脸看儿童”的学校精神,建设“尚真求美,启智新德”的校风、“孜孜求真知,美美做真人”的学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