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王阳明,我的第一印象是高中历史课本把他归类于唯心主义,然而那时对唯心主义的解释是想什么就会出现什么。比如,我想吃面包,就会有个面包出现。当然,这个不可能存在的。所以,更多的是把唯心主义当成不可能实现的代名词。那么,王阳明就是这个代表之一。
随着这种思想的根深蒂固,看到王阳明的心学也是觉得有些可笑,然而正是因为这种偏见,让我错过了这么好的一位老师——王阳明。
从打开《传习录》的第一页,看到徐爱书和王阳明先生的对话或书信往来,让我从怀疑到吃惊再到崇拜。与其说王阳明是心学,不如说是启迪后人智慧的一本书。
对于我来说影响最大的有以下几个观点。
1.致良知
2.知行合一
3心即理
我不能阐述王阳明先生写的内容,也不能写个大概,因为每个人读了应该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我只能写,我读了之后的感受。说实话,大部分语句我都记不住,但是读了之后我的心很舒服,就像一直堵着墙突然不见了。
首先是致良知,什么是良知。良知并不是简单的善与恶,而是在智慧的基础上判断出来的良知,怎么判断出来的?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认知。这个我就想引用《冬牧场》李娟的一句话:“当我以为世界是籽核时,其实世界是苹果;当我以为世界是苹果,其实世界是苹果树;我以为世界是苹果树时——四面八方是无边无际的苹果树和森林。”籽核,苹果,苹果树,森林。处在不一样的世界,就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所以也会明白,为什么都是人,却有许多不一样的观点。然而真正的良知,是需要不断的增加智慧,不断的剔除内心的杂质。
知行合一,就是知道了就会去做,如果知道了而不去做,或许还不知道。最简单了例子就是,我知道学习有用,但是我却不去学习。这就是不知道,如果真的知道那就会去主动学习。
知行合一的道理真简单,但是做起来也确实很难。当我明白了一个新的道理,比如不要去内耗,当我在内耗的时候就会反思自己,通过一次两次不断的纠正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内耗的行为就会慢慢减少。
最后就是,心即理。
心想的东西,能够通过行为展现出来。对于心即理,应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联系起来,心影响着行为,行为又影响着心,然后不断反复,实践,才能做到自然而然。
再仔细想一下,就跟毛泽东思想有的一比,比如矛盾,联系等。
最后,不愧是影响了历史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