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师范类专业的报考人数和录取分数不断上升,显示出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和尊重。然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生育率的下降,未来中小学在校生的数量可能会大幅减少,导致教师的需求量也相应减少。据专家预测,到2035年左右,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小学教师需求量过剩较大,初中教师先短缺后过剩。此外,现在的师资供给存在较为严重的结构性缺编,语数等大课类老师相对容易过剩,而艺术、体育、科学等小课类老师更为短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乔锦忠的团队用模型预测了2020年到2035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人口变动,发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数先短期缓慢上升,在2024年达到高峰约1.46亿,随后呈现加速下降趋势。1 他们根据现行生师比标准,计算了未来教师的需求量,并与教师的供给量进行了对比,得出了教师过剩的结论。
乔锦忠表示,教师过剩的问题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收入和职业发展,还会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不平衡。他建议,为应对这些过剩,除缩小班级规模、降低生师比外,未来应在稳定部属和省属师范大学招生计划的同时,逐步减少师专和高职高专的师范生招生,保持一定的师资规模和质量。另外,师资培养体系也要调整,调整师范专业设置,扩大音、体、美、劳、通用技术、学前、托育和特教等学科招生人数,减少文化科目招生计划。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提高教师素质。他强调,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的教师支持力度,加强对艺术、体育、科学等学科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成长。
教育专家张敏认为,教师供需的未来趋势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同的专家和媒体可能有不同的观点和数据。他建议,应该从多个角度和维度来分析教师的供需状况,考虑教育的质量、公平、效率等因素,而不是单纯地从数量上进行判断。他还表示,教师的供需问题不仅与教育政策和教师培养有关,还与社会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尊重有关。他呼吁,社会应该给予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