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出乎意料的短小,但也出乎意料的经典。
读完后第一感受是全书文字表达上的简单、精确、清晰,由此体会到逻辑之美。
写读书笔记前,又把全书从目录到内容,快速浏览了一遍,分享几点收获。
1.有效沟通
在看这本书之前,确实没有很明显的意识到,逻辑和语言有密切的关系。
书中提到语言和逻辑的关系,并指出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会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这条基本原则醍醐灌顶,让我突然明白了在工作中曾亲身经历过的摩擦产生的原因。
举个例子,团队小伙伴跟我说她要调休4天,在家会处理基础工作。我头脑里过了一遍近期的工作,一口答应,说没问题。
第二天,我照常把面试工作对接给她,她一脸懵,问:我调休还需要面试吗?
我回复:不是你说基础工作照常做?
她无语:我认为的基础工作是#%&¥,不包括面试。
面试在我看来属于每天的基础工作,但在她看来不属于。于是一阵掰扯,我需要另行安排这项工作,而调休的小伙伴也感觉很不爽。
工作中经常性的出现这种情况,“我以为你知道”“你应该知道”“这还用说吗”……全部都是想当然地认为听众可以领会我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但实际上,我们表达时真的会忽略很多隐含的彼此并未达成共识的东西。
2.万物终有其根源
这个话题的论述,首先让我想到小胖对“混沌大学在教什么”这件事的思考,他当时推导出来的是,混沌大学在教“任何事物背后都有道理”这件事。首先让同学意识到“万物背后必有道理”,接下来引导同学以此来思考,并去找到背后的道理,由此指导生活。
我还想到马斯克,他说的第一性原理,指的是我们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
当我们的世界观里有“万物终有其根源”这一条时,我们才有可能去探询事物的根源,找背后的道理。
在探询事物的根源时,特别需要警惕的是懒惰,作者在书中提到:
有时,我们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仅仅是因为我们懒惰,没有充分的研究;有时则是耐心不够在作怪,对于要做的事情,我们总想着用最快的,一劳永逸的办法来解决,殊不知,问题的根源还在原地嘲笑我们。
3.界定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三个词书里没有,但我发现,逻辑学主要在做的事是界定问题和分析问题。
有意思的是,大多数人总是忽略界定和分析,直接奔向“解决问题”。缺乏界定和分析,会让我们没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三步可以做为一个公式来拿来刻意练习,提高自己解决问题时的思维品质。
4.前提和结论
论证的基本构成是“前提”和“结论”。
回想平时自己发表观点时,是否两者兼备?
以前参加辩论赛时,每次提前准备资料,一般都会以“前提+结论”来组织语言,因为辩论是最明显的需要用论证来说服听众的一种活动。
但平时说话,很多时候都是只抛结论,不提供前提,或者省略前提。这种没有或省略都不利于我们评估结论的是否合理正确。
举个例子,我觉得不爱读书的人没有上进心。这个结论的前提是,读书是衡量是否有上进心的唯一标准。一旦你把前提想清楚,你就会发现论证不成立。
5.借助符号和图片
逻辑学语言读起来会让人感觉比较绕,但借助符号和图片会让读者快速的理解文字想要表达的意思。
比如下面的图——
6.很有逻辑的文章结构(原理+形式)
回头看目录(如下)的时候,发现全书的结构也非常有逻辑。
一、学习逻辑学的准备(学习tips)
二、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逻辑的根源)
三、逻辑学的语言(逻辑的形式)
四、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五、非逻辑思维的形式
这是一本逻辑学入门书,但这本入门书基本囊括了逻辑学必要的所有基本知识,且加以梳理,可以提炼出一些公式进行刻意练习。
作者说,他希望这本书里,他是读者的教练,毫无疑问,在提供逻辑学知识上,他给出了最少的必要知识,这点非常难得。
略有不足的是,他没有具体明确的告诉我们想提高逻辑能力,比如要练习什么,如何练习,怎样评估练习效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