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别人是嘲讽你也好,批评你也罢,面对这种言论压力的时候,你内心要有一个信念:你不要试图控制我,也不要试图说服我,我现在就是改变想法了,这没有什么问题。我会坚持我的想法,不需要跟你解释我为什么要改变想法。大家可以这样给自己强烈的心理暗示。
犯错不可怕,但是要承担后果。
我们都不是圣人,生活当中一定会犯错,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但问题在于,有的人可能会抓住你犯错的把柄,试图操控你。比如生活中,我们可能跟朋友约个饭局,你迟到了,这时候朋友可能会说:“你迟到了,罚酒三杯。”“你迟到了,今天这顿饭一会儿你来买单。”
我是迟到了,但是否因为这个原因要让我喝三杯酒,或者让我为这顿饭买单,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就是对方提出来的这个惩罚措施,你可以认同,你也可以不认同。
讲到这儿,我们来总结一下第一组强势法则,总共有四条,分别是:
强势法则二:坚持你要做的,不必解释;
强势法则四:你有权改变想法;
强势法则五:犯错不可怕,但要承担后果;
强势法则八:你有权做出“不合逻辑”的决定。
这些就是我们针对“要做决策”这样的一个场景,总结出来的强势法则和运用方法。
第六条,叫作“你有权说‘我不知道’”。
这条法则该如何运用呢?举个例子:
有一位丈夫特别喜欢操控他的妻子,一旦妻子想法跟他不一样,他就会跟妻子说:“你怎么只考虑你自己?做人不能太自私、太自利了。如果每个人都像你这样自私的话,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你看,很明显,丈夫是想让妻子觉得内疚、抱歉,反思自己是不是太自私了,进而达到操控妻子的目的。
其实这个时候,妻子只需要回答:“我不知道,我不知道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也就是说,当别人想通过让你反思,用这种设问的方式来操控你自己去对号入座,说出他想要的结论的时候,其实你就可以用这句“我不知道”来进行回击的。
类似的语境还有很多,比如说对方问你:“换做是你,这件事你会怎么做?要是你的另一半也这么自私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
其实,这里边的逻辑已经发生了改变,变成你们要讨论“自私将会带来什么后果”这样一个问题了。但如果你说:“我不知道,你来给我讲讲。”你用这句话来拒绝别人这种操控的企图的时候,其实就是把问题又丢回给了对方。
如果你说“我不知道”还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接下来你可以采用的就是强势法则的第九条:你有权说“我不明白”(“我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如果你允许自己去做那个“情商低”、“没有眼力见”、“不聪明”、“不合群”、“不以大局为重”的人,那么,当你不接受对方这个扣帽子的行为时,对方就没有办法按照他的思路让你产生焦虑了。
如果你允许自己去做那个“情商低”、“没有眼力见”、“不聪明”、“不合群”、“不以大局为重”的人,那么,当你不接受对方这个扣帽子的行为时,对方就没有办法按照他的思路让你产生焦虑了。
有时候,我们说“我不知道”“我不明白”,并不是代表我们傻,而是把解释清楚自己逻辑的责任踢回给了对方,也是在提醒对方:你给我提的要求是不对的、不合理的,我不需要按照你说的那样做。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心理上足够强势的一种表现了。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句子之外,还有第三个句子,也就是强势法则的第十条,叫作“你有权说‘我不在乎’”。
当我看到作者写“你有权说‘我不在乎’”的时候,我内心为他暗暗地叫好——我们太容易“在乎”了。社会生活中,别人给我们很多的反馈,都使得我们不断地提醒自己:我要在乎这个人说的话,特别是来自父母、长辈、老师的话,就好像如果我说“不在乎”的话,我是不是不知道好赖。
但是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有很多事情你可以做到“不在乎”。首先是强势法则的第七条,叫作“要与人交往,但不要刻意讨好”。说白了,就是不要做“讨好型人格”的人。
我当老师这么多年,见过太多讨好型人格的学生了。讨好型人格很危险的地方在于:
第一,你不去辨识你周围的人,你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地讨好,这样做会给你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
第二,如果你跟所有人交往的时候,都使用这种讨好型人格,你就相当于向对方释放了一个信号。那些想要操控你的人就会发现:你这小孩好摆弄,你这小孩好控制。于是,你就把控制自己的权利轻松地交付给了对方,对方想要拿捏你就变得特别容易了。
从人际关系的长远角度来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活在“生怕伤害他人感情”这样一种心理状态里,太累了。而且就算你再小心,你也不可能每天做个100%的圣人,完美无缺地与他人交往。一旦哪天你做得不好了,让对方觉得不舒服了,他马上就会反过来操控你。
所以说,任何人都免不了会给别人造成不愉快。如果一个人受不了别人对他的不喜欢,那他也永远得不到别人对他真正的爱。
书里有一段话,我觉得说得特别好。作者说:
“你的行为,并不是非得让他人喜欢或者是赞赏不可,你也无需因为自己‘不被喜欢’而焦虑。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做事形式和行事风格,并不会给你带来什么好处。无论你是摔倒、滑倒、绊倒着冲过终点线,还是骄傲地冲过去,你都赢了!”
那么,除了不要讨好别人之外,这个场景中还有一个强势法则三,就是“帮不到别人,也不用内疚”。
我们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边界的,你不你不可能让自己全身心地付出去帮助别人,我们适当地帮助就好。一个人解决自己所遭遇的问题的最终责任,仍在于他自己。他也只为他自己负责,你没有责任要帮别人解决他们的问题。
讲到这儿,我已经把十大强势法则都讲完了,我们再来捋一下这十大法则:
第一条,也是基本的原则:你有权坚持自己的行为、想法和情感,并对产生的一切后果负责;
第二条,坚持你要做的,不必解释;
第三条,帮不到别人,也不用内疚;
第四条,你有权改变想法;
第五条,犯错不可怕,但要承担后果;
第六条,你有权说“我不知道”;
第七条,要与人交往,但不要刻意讨好;
第八条,你有权做出“不合逻辑”的决定;
第九条,你有权说“我不明白”;
第十条,你有权说“我不在乎”。
这十大法则其实都是针对别人想要操控你的各种状况,它们告诉你应该如何对抗别人的操控。其实把这十条法则汇总起来看,它们都突出了一个宗旨,也是作者在这本书里面反复提到的一句话,叫作“做自己未来行为的最终评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