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找上我,焦虑地告诉我:“现在刚上大学,但跟班上的同学之间观念差距好大。最近我都是一个上课,一个人吃饭,回寝室也不想说话。我感觉受到排斥,怎么办?”
我苦口婆心地劝她:既然无法融入那就寻找接纳自己的群体,人就得学会一个人生活。毕竟越长大越孤单。
她反问:记得你以前总是小团体里的焦点,怎么现在倒成了独行侠了?
我解释:我也没变多少。现在我还是会别人谈笑风生,还是那个社交积极分子,只是观念变了:我不为社交而生活。
孤独是什么?
百度百科: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
“孤独”是主观与外界的疏远。正因为我不为疏远群体而感到害怕与慌乱,不因此感到毫无归属感,所以不是“孤独”找上了我,而是我找上了“孤独”。
其实这并不意味着我开始远离群体,而是我不因为群体而刻意改变自己生活的方式。
曾经我习惯叫上人一起去食堂吃饭,这样热闹又好玩;上课我喜欢和熟人坐在一块儿,边听课边聊天;出去逛街总得叫朋友陪我。
但后来我习惯一个人吃饭,那是我为数不多的,可以独享的时间;上课我会挑让我注意力集中的前排;出去逛街看电影也会约人,但一个人也不错,
为什么我会这样?为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我找上“孤独”是因为我有属于自己的事要做,我在学习中完善自己,而不是与别人进行无意义的交流。
我并不是指社交在拖累我们,我也经常和朋友插科打诨,谈天说地。我只是减少了不必要的社交,用一个新学的词:我开始照顾自己的“情绪自由”。
我仍处于人生的学习阶段,所以我将“提升自己”作为头等事。我要在象牙塔认真学习,要坚持健身,要学习吉他,要学习摄影······
看吧,要做这么多事。社交成了学习中的附加品,为了学习我要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而不是为了去认识更多的人。
我最大的改变是:我不会每隔5分钟就点亮手机,然后逐个打开社交软件检查是否有消息。
我开始摆脱青年人的典型焦虑,不因为手机里那小小的社交圈子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我们之所以依赖群体是因为:只有在这里我们才能感到自己的存在。
寂寞吗?
当然不,我也有许多朋友,他们都是志同道合的人;我照顾自己的“情绪自由”,所以我每天都在做让自己感到满足和开心的事。
当一个人学会和自己做朋友,他也就不感到寂寞了。
孤独是人生的常态,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无法契合每个人,这注定了我们需要独行。但在追寻自我的途中我们并不寂寞,因为我们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