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除的意思就是离开就是去除,这是我第一直面“除”的意思。由《扫除力》和日本的清洁立国,伯凡谈到了清洁的含义:去除一切不产生价值的活着有负价值的东西。这个观念对我的来说有警醒之功。作为一个双鱼座的人来说,纠结舍不得求全求完美是人生常态。
小时候,打开衣柜,扑面涌来的总是过时不穿的或者小了用不了的衣物。另外,老妈还喜欢一大包一大包的廉价衣服往家里买,整个衣橱就像个大仓库。找见真正需要用的衣物特别难。
长大后,我深得妈妈的真传。家里也搞得像个仓库,每次最畏难的就是找袜子手套等。鉴于此,我买房的时候考虑买了有阁楼的房子,能把过时不用的,舍不得丢掉的,从别人那里讨来的二手衣物或者家居用品塞到楼上去。
后来,随着生了一个又一个孩子,发现按照我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家庭事务的堵塞,一大早,找眼镜找袜子找某本书的声音从不同的人口里发出来,每天早出门的时段都是焦躁而混乱的。
当然,家里的混乱和无序是思维没重点没逻辑不懂取舍的显性表达。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上,我往往抓不住重点,总是患得患失,一会儿笑面相迎,一会儿恶语相加,搞得我和孩子都很分裂。每天的工作在办公桌的一大堆作业、书籍和杂七杂八的用品中展开,在这样的乱坟中每天做得最多的就是“补锅”,上头哪个文件催交了,学生哪个作业本需要发下去了,哪个教研活动的报名截止了。总是在不停的错过中犯着同样的过错。
哎,这样的杂乱人生,我真是过够了,我估计我身边的人也烦够了。
后来我进了浩途,有期沙龙讲到了划界线相关,由此生发家务的整理。马上买了相关的书来看,知道整理生活整理人生的前提就是断!舍!离!
断,对于那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不买,不收。
原来的我是一到周末就要出去大吃大喝,逛街买买买的类型,否则觉得这周就白过了,在家里要各种给老公脸色。现在,对逛街买衣服,到外面吃吃喝喝等事基本无感。最享受的是一个午觉醒来,躺在阳光照射下的沙发上听节《说文解字》《蒋勋细说红楼梦》或者看看《如是我读》《课文可以这样读》等手头上的专业方面的书籍。每个周末都是一次放松和充电,那种向外求回归到向内求的生命状态很美。
同时断掉的还有对书籍和《得到》等栏目的购买囤积的习惯。记得加顷微信不久,跟她聊天中,我“显摆”过自己一年看过十几本书,买了几千块的书籍,现在想想没有一本真正被自己内化吸收。那哪是读书,是翻书,跟我九个月的儿子随意打开手边的一本书,用手锤锤,用牙咬咬无异。这一年,我买书的支出是这几年最少的,而且买到手的几个书都是经专人推荐,自己反复斟酌后的各个领域经典书籍。《得到》的很多专栏也很喜欢,但到目前为止就买过一个《薛兆丰的北大经济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老师。其他关于伯凡的学习,每天听本书等都来自于姐妹们和007战友的分享。
限量输入,深入思考,写作输出。这是在“断”上的一个突破。
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
女儿五岁的时候,各家的收来的二手的甚至月子里穿的衣物都还在。在阁楼上放了满满的几大包,总觉得生了二宝就以再挑挑拣拣用得上,或者某个农村的亲戚的孩子能使使。在决意断舍离之后把这些记录着过往的衣物全部扔掉了,还有一些平时积攒下来计划给女儿当玩具的一些“垃圾”等等等等。
目前为止,舍得还不够彻底,总觉得某个东西转角可以用到。这篇文章落地的这个周末可能需要大整顿一番,往垃圾桶扔出去几大包不必要的物件了。
离,远离物质的诱惑,放弃对物品的执着,让自己的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离的内容在断的部分有相关涉及,就不赘述了。要提醒自己的是对于用于自己的物品自己能驾驭占主导,对于孩子的用品和书籍,对于各种技能的学习和培养等目前还存在执着的情况。日本的设计大师原研哉认为,真正的设计是他最应该懂得的是如何在自己的设计中尽可能的减少要素。所以,那些不是特别必要的书籍和物件即使不够买也不会影响孩子们的正常成长,相反还能更好的专注于他们该专注的地方,帮助他们不受打扰的成长。
断舍离的终极含义就是要彻底以自己为主体,过去未来都不重要,我们拥有的只有今天和现在。丢掉不舍和执着,迎接前所未有的轻松感。选择的过程也是一个让自己变得果断的过程。
伯凡大叔说到扫除力就是竞争力,洁净的生存空间和畅通的思维空间都可以让我们摆脱低效率低效果的状况。少就是多,慢就是快,我想姐妹们都深谙这个道理。但是“少”和“慢”都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在目前的社会现状下特别难形成的一种能力,需要我们践行于日常,行知合一。在此与您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