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听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徐英瑾解读的《为什么长大》,作者是美国哲学家奈曼女士,书中提到,一个人长大的过程,也是人生哲学观改变的过程,很新颖,我第一次听说这种论述,很感兴趣。
书中观点:
1、婴幼儿期,是独断论/经验主义哲学观。
经验主义哲学流派认为,我们对于外部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感官经验获得的。婴儿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他们通过不断对世界的尝试、探索,获得经验,从而对这个世界进行理解。
2、青年期 怀疑论/怀疑主义哲学观。
进入青年期以后,孩子们觉得世界与自己以前感受的大不一样,觉得被欺骗了。因为婴幼儿时期都是独断论的,所以青年期是逆反期,现在走向了反面,怀疑一切。
徐英瑾老师在这里说道,这是一个好事,人要变的成熟,必须经历这个打到一切、怀疑一切的怀疑论阶段。
康德说:“怀疑主义,乃是人类理性的休息场所,以便为之后进一步的理性的成长,提供一些必要的前提。”(徐老师说,康德哲学比较晦涩难懂,可由奈曼女士这本书入门)
3、成年后是不同哲学家代表的更多元的哲学观。徐老师解读了休谟、莱布尼茨、黑格尔和康德的哲学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找原书阅读,或者听听徐老师的解读。
听到这里,我联想到其他人生三重境界的语句: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还有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给我们描述的人生三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弘一法师在人生最得意时出家,让周围人都不解,只有他的弟子、文艺大师丰子恺了解他,说自己的老师出家是必然的,并给出了以下理由:“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文学艺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爱好修行的印度人一生的三个阶段:(1)学生期,学习阶段。(2)家住期,从结婚到50岁这段时间为家住期。(3)林栖期/遁世期。50岁以后进入林栖期。弃家隐居于森林,修身养性,追求解脱。
成甲在《好好学习》中说,记住新知识更好的方法就是与老知识进行联系。由《为什么长大》书中,人生从幼年,青年,成年的三种人生哲学观的改变,我联想到人三境界的诗句,产生了知识的链接,强化了记忆。
《纳瓦尔宝典》中说,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自我提升,而是出于兴趣和好奇心。
读书的兴趣大概就在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