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考试结束了,估计“五.一”假期一结束,我们年级组的磨课就轮到我上课了。我觉得还是上《两茎灯草》这一课比较好。
《两茎灯草》在人教版老教材里名为《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经典老课文了,前几年的一师一优课我上过这一课,如今再上,一是想偷个懒,少一点备课过程,二是这篇课文实在是经典,我很喜欢。
按说,期中考试之前年级组磨课就轮到该我上课了,那时我已经把原来的教学设计和课件重新收拾好,做好了上课准备,哪知学校突然来了一场“立标课”展示活动,冲了我们的磨课教研活动,于是,我的课往后延。也因此,我有了更多的时间琢磨我的课。
从四月上旬通知我讲课,到期中考试前,我一直在琢磨这篇课文怎么上。以前它在老课本里时,设置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但是在部编新教材里,它是引领学生学习正面描写——动作描写的典范片段。虽说前一段时间里,我已经根据新旧课本里相关单元不同的训练要求,对以前的教学设计和课件做了适合新教材要求的修改,但是这段时间以来,我却经常再次想起它,每次想起都对不同的地方有新的想法,于是不断去修改完善既定的教学设计。
严监生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儒林外史》的第五、六回里,《两茎灯草》是对严监生死前一个经典动作的细节描述,体现的是他对自己极为吝啬的一面。对于这个写人的经典片段,我还是决定先从小说中对严监生家庭条件的一句介绍“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私豪富,足有十多万银子”导入,然后让学生读读这一大富翁临死前的表现 :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豪富之人,极端吝啬之表现,在课文开头就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接下去让学生讲讲课文是如何描绘严监生伸着的两根指头的含义的。当学生从描写中体会到严监生的极度节俭、过度节俭之后,再引导了解“吝啬”一词的真正含义——过分爱惜自己的财物,当用不用。在这里,“吝啬”一词的含义并不等同于我们平日所说的“吝啬”的意思,因为他的吝啬只是对己。对于这一点,我要给学生补充严监生的几点事情:
1.他哥哥犯事逃了,差人来抓,他“随即留差人吃了酒饭,拿两千钱打发去了。”后又花十几两银子息事宁人,消灾弭祸。
2.为了治好妻子王氏的病,他每日四五个医生用药,都是人参附子。
王氏去世,他修斋,理七、开丧、出殡,用了四五千两银子,闹了半年。
3.为扶正赵氏一事,前前后后送两位舅爷七、八百两银子,还有王氏的不少金银首饰。
当然,补充这几件事,不单单是让学生知道严监生“吝啬”的真正含义——自己太过于不舍得吃穿用度,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让学生体会“吝啬”其实是严监生性格的一个方面。小说里连贯着写了他好几件事,而《两茎灯草》这一件恰好能表现出他的吝啬,其余则不能。这就说明,要很好地表现一个人某方面的性格特点,就要选能表现他这方面特点的典型事例才行。在典型事例里,他的细致的动作神态刻画才能很好地表现其性格特点。因为这个单元是一个习作单元,要写好习作,除了要会动作、语言、外貌、神态等正面描写及侧面描写外,还要学会选取典型事例。
对于《两茎灯草》这个片段,除了内容理解、动作描写、典型事例的选择,还有一点也很值得注意。
对于他伸出的两根手指头,他大侄子走上前来询问,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他,“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猜他记念两位舅爷不在跟前,“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最后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指出了他的真正心思——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这伸着的两根手指头到底表达啥意思,他的妻子赵氏最明白,为什么赵氏一开始不说,非要等众人猜不着她才说?真的是怕说出来严监生立马断气舍不得吗?还是有其他原因?其实不是的。小说里人物和故事都是虚构的,作者这样写正是体现写故事的手法之一——一波三折。
前些年听曹文轩老师讲如何把故事写长,他现场给我们做例子,最后点明故事曲折生动才好,如苏州园林,中间要加镂空墙、隔断,不能一眼看到底,要一波三折才好,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前年在苏州,作家于智老师讲怎样写故事,说要学会把二十个字写成二百字,把二百字拉长变成二千字,也就是要把文章写得有故事性。两位作家所讲相同,写故事就要学会一波三折。而《两茎灯草》虽是一个片段,却也故事性极强,这一点对于指向学生作文教学来说是应该引领学生体会一下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经典的价值。而且,这也是治愈学生写流水账的一个好方法。
而至于故事的讽刺性,倒要看学生情况而定。
这样,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难点都是写法问题,若单单让学生说说、讨论讨论课文从哪方面刻画人物,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教学就单薄了,就不能很好地落实语文训练要素。
所以,四月份,教学及学习之余,我不断在心里琢磨着这篇课文,不断修改教学设计。或许,在磨课之前,我还会有其他想法来继续修改它,但就目前来说,再上它,我已胸有成竹。
因此,开学磨课,我不惧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