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成公四年(前 587)臧孙许(宣叔)去世之后,一方面安排了仲孙蔑越过叔孙侨如和公孙婴齐直接登为大司马,另一方面却没有安排臧孙许的儿子入卿(此我们假设臧孙纥只是担任了仲孙的助手少司马)。那么六卿之中空出来的一个位置留给谁了呢?这位比臧孙纥还重要的人物就是仲婴齐。
《经》、《传》并没有记载这次任命的具体时间和详情,那么怎么知道这个人是仲婴齐呢?我们来看一条记载:
……三月乙巳,仲婴齐卒……(春秋.成公十五年)
整个《春秋》对仲婴齐的记载自始至终就这么一句话,但是传递了巨大的信息量。首先我们再看看臧孙去世之后这一年的六卿格局:
如表,仲婴齐之前各位卿的身份是非常确定的。抛开不参与登升的大宗伯,仲婴齐之前还有季文子、仲孙蔑、叔孙侨如和公孙婴齐四位。那么到了仲婴齐去世之后的这一年,也就是晋、楚“鄢陵之战”这年(前575)我们看看这些人都在做什么?
……栾黡来乞师,孟献子曰:“有胜矣。”戊寅,晋师起……宣伯使告郤犫曰:“鲁侯待于坏隤以待胜者……九月,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公还,待于郓,使子叔声伯请季孙于晋……(左传.成公十六年)
也就是说,即便在仲婴齐去世之后,季孙、仲孙、叔孙和子叔声子这四位还都健在,那么仲婴齐成为六卿之末后的十一年间没有得到任何一次登升的机会。我们把成公元年(前590)以来直到“仲婴齐卒”(前576)鲁国六卿的位次列表如下:
说到这位仲婴齐的身份,还真不是别人,他就是公子遂之子、被季孙流放的公孙归父之弟。也就是说宣公十八年(前591)季文子“逐东门氏”并不是说公子遂的所有后人就都从鲁国消失了,而是从此分裂为若干支。公孙归父作为嫡子因继承了公子遂“东门氏”的家门而离开了鲁国,但是公子遂其他的儿子则以其字“子仲”为氏继续存在于鲁国,也即通过分家可以达到免除被追究责任的效果。季孙在驱逐公孙归父的时候,为了避免引起反抗而将打击范围限制在东门氏这一家,而赦免了已经独立的其他家族。这就跟战国初期晋国灭知氏,但是知果由于提前自立为辅氏而免于被讨伐的道理一样。
那么既然流放了东门氏,为什么还要给子仲氏入卿的机会呢?首先东门氏或者子仲氏所属的“庄族”这个群体其实一直都是存在于鲁国的,即便势力不算强大,但也绝对没到可以随便忽视的地步。“庄族”这个被削弱了的族群的存在,固然会消耗一定的资源,但是更可以被用来平衡其他已经被削弱的旧贵族诸如“孝族”、“惠族”等群体的势力,这反而有利于“桓族”的独大。
更重要的一点,由于叔孙侨如通过“通于穆姜”这种手段来争取权力,而且始终存在当机会成熟时恢复旧盟友东门氏以报复季氏的可能性。对于季孙来说,除了靠提拔仲孙蔑为大司马来压制叔孙氏以外,还有一个办法是在“庄族”内部培植一个与东门氏分庭抗礼的家族,这样子仲氏就取代东门氏成了“庄族”的代表性家族也即族长。万一有一天公孙归父的后人复辟回到鲁国,那他也没什么号召力了。
不过仲婴齐于成公十五年(前575)去世之后,可能由于其没有子嗣,或者后人能力一般而不显于鲁,子仲氏从此在鲁国的历史上寂寂无名。如果一定要挖掘这背后的根源,恐怕主要是由于季、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庄族”整体实力并不强,且东门氏也完全没有复辟的希望,因此放弃了对子仲氏的继续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