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接触马小淘是2024年。偶然的一天,文友说起她的一部小中篇《骨肉》,只有3.2万字。当时只说了三个字:很好看。我一惊,听成“马小跳”了。怎么着?还有人对这个儿童作品中的主人公喜爱至极,竟然取了个同样的笔名?不得不认错,当时根本没入我的“法眼”,只是搜来这本书加入电子书书架而已。直到某天,被闪电击中了似的,就从成堆的书里把它扒拉出来了。只看了开头第一段,便放不下了。一口气读完,我的评语是:是亲情,是爱情,但又不是寻常的亲情和爱情。作为读者,作为文字爱好者,实在觉得这书很好看。文笔是我喜欢的,自在不拘束,尽管人物设定超出常规,但我就是信了。没废话,好看!实力、瞬时路转粉。然后再去网上扒拉这位马小淘的资料,竟然!——是位80后女作家。厉害了!
于是,这周的共读会篇目便选择了她的一篇早期作品《春天果然短暂》。通俗、好读。简单记录下自己的收获。
故事的背景推断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记述了幼年到成年时期的“我”亲历过的姑姑的故事。作品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很动情地用朴素的语言将我们带回那个质朴的年代,姑姑少女的模样并不以她的农村身份而不同,她善良的底色,对“我”的呵护和关爱,对爱情的向往,对生活的全情付出,对未曾消亡的希望……变成一幅幅画进入到我的脑海中,从黑白片到彩色电影,从她的青春到渐露沧桑。许多事情和道理其实她早就懂,只不过没说而已。一个被生活裹挟、平凡如尘埃的女子,还是在多年后变成了自己并不喜欢的样子。但,我喜欢这个结局,在大众眼中,觉得“跟谁过不是过”的理论终究在姑姑这里画上句号。也许她曾为“我”而活,为父母而活,为胡铁刚而活,也为她的孩子活,但,终究——在错过最好的年华后,她还是选择守护自己内心——离婚,做自己。在繁花似锦的年纪,她走进了自己的春天,我猜她应该也畅想过在春光中沐浴徜徉,与微风和落樱共舞,她选择与爱人同行,享受相夫教子,但,终究是被岁月辜负了。她的春天来过,但不是自己想要的模样。在时光的洗礼下,姑姑坚定且勇敢地选择重开一盘,哪怕卑微,哪怕被人不解,她都要努力地重回春天,跳出一曲属于自己的春天的芭蕾。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现实中的很多人(没有对号入座的意思)。只是想表达,那些在中年后,勇于拖着孩子离开原本安逸却无趣的生活的女性并没有许多。是生活的艰难,还是希望被消磨殆尽放弃挣扎,抑或是得过且过让人麻木?但我猜,每个选择背后都会有难处,也许自己觉得适合就好吧。
这部作品有一万一千余字,共写了六节,采用先顺叙,再倒叙,再顺叙的方式呈现整个情节。
个人最喜欢第二节。围绕关于“我”第一次见到胡铁刚,并充当了一天的电灯泡,眼观姑姑的爱情故事,这段中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尤其是关于我动心思想霸占胡铁刚送给姑姑的两个发夹那里。原文是这样写的:
“给我戴上试试呗。”我倚在门框上,提出的其实不是申请,而更像一种要求。
“这个不适合小孩。”姑姑略有些为难地看了我一眼。
……
“我又没说要,就给我看看总行吧?你现在怎么这么抠啊?”为表不满,我有点阴阳怪气地说。 姑姑把发夹递给我,其实我相中了那一排彩色的心,以为只要稍加暗示,姑姑就会主动把它送给我。
情况和预料的出入略大,我只轻描淡写地扫了两眼,故作姿态以掩饰自己的小心思。迅速把发夹递回到姑姑手里,我眼睛看向了别处。姑姑也似乎想回避我,接过发夹往外走。不知道是我递得不结实,还是她接得太草率,那个紫色叶子形的掉到了地上。姑姑已经启动的双腿有了行走的惯性,一只脚说时迟那时快地踩了上去。都不用捡起来,定睛一看,我就发现紫色的发夹裂开了。
姑姑捡起发夹,对着门外抬头细看,月光从发夹的裂口清冷地穿过。
“噢,踩坏了吧!不舍得给别人看,掉地下踩坏了吧!”我一时有些尴尬,竟选择起哄来掩饰。其实我心里非常内疚,我知道紫色发夹的意外是我非要侵占它的私心造成的。但我不敢面对,又想假装和自己无关。我看了一眼就还回去了,我只是想看一眼,是姑姑自己没拿稳,并且踩上去的也是姑姑本人。我是目击者,不是嫌疑人。
哈哈,太好玩了。我突然就想起自己儿时的那些小九九。关于做错事情后的心虚,关于自己所谓的“老谋深算”和“强装镇定”。
正处在热恋期的姑姑当然难过,她的眼泪溢于言表,但是她没有责难我,而是在清亮的月光下走了,留下树叶替她发出了叹息声。这里的处理真的好棒。而关于“我”如何自处,作者马小淘更是下笔精准,即——用另一件更尴尬的事情对应眼前的尴尬,便不觉得此时难堪了。这么写:
我感觉非常糟糕,为了掩饰窘迫,抓了几个奶奶刚炸好的丸子喂狗。狗为突然的好运欢欣狂吠,奶奶愤怒地端走了装丸子的盆,还对着我说了句大概是令行禁止的话。
可以说女性作家的细腻和敏感在这部作品中比比皆是,而且记录的都是身边事,给读者的亲近感也至强,推荐有机会大家也来读一读。
最后,借用马小淘的创作谈中的几句话结束本次记录。
对写人物关系,她说:
我一直觉得,人与人的羁绊,不是血缘或者人伦这些规定好的东西,而是更真切的日积月累的相处,甚至是有些微妙、无端的喜欢和不喜欢。
对文学创作中的“虚构”,她说:
我想文学不是再现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而是构建看似不可能的人物和情感,并且想办法让读者相信。
我个人不是十分喜欢老实巴交的温情脉脉,我觉得很多深挚的情感其实埋伏在坚硬、淡定的日常里,这也是一种含蓄。
So,继续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