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其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今人之所以眭[1]然能视, [2]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白黑、视美丑,而能知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
今夫狂者之不能避水火之难而越沟渎之险者,岂无形神气志哉?然而用之异也。失其所守之位,而离其外内之舍,是故举错不能当,动静不能中……何也?形神相失也。故以神为主者,形从而利;以形为制者,神从而害。
(《淮南子·原道训》)
【注释】
[1]眭:目光深注。
[2] (yíng):通“荧”。明白。
【解读】
《淮南子·原道训》论形、气、神三者,以为形为生之舍,气为生之充,神为生之制,三者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能相失相干。能处位守职,则形安、气充、神使,否则形废、气泄、神昧。
以气、神二者而言,凡人之所以能视听、动作、辨识,皆由于气之充、神之使。
以形、神二者而论,则当神为主而形为从,反之则为害。狂病者不避水火,正是“形神相失”的例子。
《原道训》所说的形神不得相失而“神为之使”的问题,最为医家所重视。《素问·汤液醪醴论》认为,嗜欲忧患太甚,则使精神弛坏,导致“神不使”者,虽用汤药针砭,而不能发挥其作用,难以治愈其疾病。
【参阅】
《素问·灵兰秘典论》:“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素问·汤液醪醴论》:“岐伯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也。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