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第83天《枢言 第十二》第8~9段
原文阅读
贱固事贵,不肖固事贤。贵之所以能成其贵者,以其贵而事贱也;贤之所以能成其贤者,以其贤而事不肖也。恶者,美之充也;卑者,尊之充也;贱者,贵之充也。故先王贵之。天以时使,地以材使,人以德使,鬼神以祥使,禽兽以力使。所谓德者,先之之谓也。故德莫如先,应适莫如后。先王用一阴二阳者,霸;尽以阳者,王;以一阳二阴者,削;尽以阴者,亡。量之不以少多,称之不以轻重,度之不以短长。不审此三者,不可举大事。能戒乎? 能敕乎? 能隐而伏乎? 能而稷乎? 能而麦乎? 春不生而夏无得乎? 众人之用其心也,爱者憎之始也,德者怨之本也。唯贤者不然。先王事以合交,德以合人。二者不合,则无成矣,无亲矣。
凡国之亡也,以其长者也;人之自失也,以其所长者也。故善游者死于梁池,善射者死于中野。命属于食,治属于事。无善事而有善治者,自古及今,未尝之有也。众胜寡,疾胜徐,勇胜怯,智胜愚,善胜恶,有义胜无义,有天道胜无天道。凡此七胜者,贵众;用之终身者众矣。人主好佚欲,亡其身失其国者,殆;其德不足以怀其民者,殆;明其刑而贱其士者,殆;诸侯假之威久而不知极已者,殆;身弥老不知敬其适子者,殆;蓄藏积,陈朽腐,不以与人者,殆。
字词注释
[1]恶者,美之充也:恶的东西,是使美显得充分的东西。美恶是相较而言的,无恶,自然美之为美亦无法显得充分。充,变得充分。
[2]使:起作用,发挥功能。
[3]材:材料,资源。使:使用,行事。引申为发挥作用。
[4]祥:吉凶预兆。
[5]先之之谓:即先于他人,率先示范。
[6]适:通“敌”。敌人。
[7]先王用一阴二阳者,霸:这是说治国明多暗少可以称霸。一阴二阳,一明二暗。阴,暗。阳,明。
[8]敕:整饬,整顿。或谓谨饬、谨慎。
[9]能而稷乎:能像种稷而得稷那样吗。而,如。《吕氏春秋·用民》:“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人不怪也。用民亦有种,不审其种而祈民用,惑莫大焉。”稷,高粱。
[10]“能而麦乎”六句:王念孙云:“此六句,皆涉下文而衍”。译文仍译此六句,供参考。
[11]事以合交:即“以事合交”,用事奉、做好事联合交与之国。
[12]二者不合,则无成矣:二者,指“事以合交”和“德以合人”。不合,无所合,指二者若合不上,则无所成就。
[13]以其长者:安井衡云:以下句例上句,“长”上当有“所”字。
[14]所长者:长处,专长。
[15]梁池:即有梁之池。此处即指水池、水塘。
[16]中野:即“野中”。亦即荒野之中。
[17]有天道:指合于上天的意旨。
[18]贵众:贵多,地位贵的意思。
[19]亡其身失其国者:姚永概云:“亡”读为“忘”,“失”与“及”相近而讹。忘,忘记。
[20]怀其民:使其民众感德怀恩。
[21]明:盛,重。贱:古本等作“残”。
[22]极:通“亟”。急,危急。
[23]適子:即嫡子,此处指太子。適,通“嫡”。
[24]与:援助,救助。
译文参考
地位卑贱者,本来应当事奉尊贵之人;不肖之人,本来应当侍奉贤明之人。高贵者之所以能成为高贵之人,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以高贵的身份去侍奉卑贱之人;贤良者之所以能够成为贤良之人,是因为他们能够做到以贤良的身份去侍奉不肖之人。恶的,可使美的充分显示;卑下,可使崇高充分显示;微贱,可使高贵充分显示。所以,先代圣王很重视它们。上天凭借时令发挥作用,大地凭借物材资源发挥作用,人们通过推行道德发挥作用,鬼神通过预兆吉凶和赐福于人发挥作用,禽兽凭借力气发挥其作用。所谓德行,说的就是要率先示范的意思。所以,行德最好的是走在前头,它不像应敌打仗那样,以后发制人为好。先王为政,做事光明的行为多,阴谋行为少,可以成就霸业;能完全光明磊落,可以成就王业;多阴谋而少光明行事的,国力必然要被削弱;全用阴谋手段的,国家就要走向败亡。不经量度以后,不能以多少计量,不经称量以后,不能以轻重估量;不经衡度之后,不能以长短计算。不能明悉这三个道理的人,不可以举办大事。能够保持戒惧吗?能够保持谨慎吗?能够注意低头隐伏自己而不锋芒外露吗?能像种高粱得高粱、种小麦得小麦那样自然吗?能像到春日不事生长、夏日也就无所收获吗?一般普通众人的心思其常理,爱到尽头就是憎恨的开始,而恩德用尽则成为怨恨的发端。只有贤良的人不是这样。先王用事情做得好来争取与邻国的亲善,用德来凝聚国民,这两点做不好,不能有所合,则什么也做不成,因为没有亲附他人的力量。
但凡一个国家的败亡,原因往往是由于自恃其国的优越条件;一个人自毁于失误,也常常在于他所具有的特长上。所以,善于游泳的人多死于梁池,善于射猎的人往往死在荒野之中。生命靠食物,治世靠做事。没有完善的政事而欲有好的政治,自古至今从来没有过。众多能胜寡少,快捷能胜迟缓,勇敢能胜怯懦,明智能胜愚蠢,善良能胜邪恶,有义能胜无义,有天道能胜无天道。凡有此七个致胜条件的,就享受的尊贵多:君主能享用终身的,就在这众多条件了。人君好放荡纵欲,忘身逸乐而贻误国政者,危殆;其德行声望不足以使民众感恩戴德者,危险;重用刑罚而残害其士民生命者,危殆;长期假借诸侯给予的权威,自身毫无建树而不知急起直追者,危殆;自身渐老而不知亲重嫡子者,危殆;财货物资贮蓄积压,粮食因陈积而腐烂变质,却不肯用来救助民众施与他人者,危殆。
核心内容解读
《管子》一书收录一部分道家派的作品。《枢言》主要倾向就属道家,同时又兼有法家气味。文旨以道为体,以法为用,个别地方还兼收儒家之意。此处第一段文字中,对于“贵贱”、“尊卑”、“美恶”、“贤不肖”关系的论述都很有道家的思维特点,“所谓贤者,先之之谓也。故德莫如先,应适(敌)莫如后”。对贤明君主的建议是德行率先垂范,打仗后发制人。
之后接连六个反问句“能戒乎? 能敕乎? 能隐而伏乎? 能而稷乎? 能而麦乎? 春不生而夏无得乎?”,对于君主德行的拷问熟练地运用了种麦得麦、春种夏收的农业规律,自然而然地强调君主要把顺天因人作为政治的起点和行动的依据,得出结论“事以合交,德以合人,二者不合,则无成矣,无亲矣。”这里,作者一再教导君主要运用规律或必然性,既是王道或霸道天下所秉持的原则,也是驾驭臣民的手段。
这篇文字中还有了非常有哲理的名言,
“善游者死于梁池,善射者死于中野。”文中认为,凡是国家的败亡,都是因为它的长处;人们的自失,也是因为他的特长。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最擅长的优势往往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这样的至理名言,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谨记在心。
对于君主治理好国家,或让家国得以生存,文中概括了七个胜利的条件“众胜寡,疾胜徐,勇胜怯,智胜愚,善胜恶,有义胜无义,有天道胜无天道”,又例举了六种君主错误行为会让国家陷入危殆局面,正反论述了君主自身要律己蓄德、怀其民、重嫡子等诸方面内容。这些观点以道家思想为主,融合了当时法家和儒家的多种思想观念。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春秋五霸都是谁
关于“春秋五霸”,最流行的两种说法,是写进了写进中学、大学的历史教科书的,一种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一种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但还有其它说法,加起来起码有十几种。2023年还新发现了一种:五月份,荆州博物馆发掘了纪南城东郊秦家嘴的一个战国中期的小型墓葬,发现了很多竹简,其中有讲到春秋五霸的,把楚文王算作五霸之一,这个说法以前没见过。
其实一个组合有谁没谁,没有固定说法,是普遍现象。因为要个说法,本来就是对复杂的事实作简单化处理,不同的人简单化的方法不一样,当然也就说法不同。所谓五霸,实际上只有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二位没有争议,其余三位,不同的书基本各说各的。我们还是用给史料断代的办法,来理解这个问题。
《左传》:有三代之五霸,无春秋之五霸
五霸这个词第一次出现,是在《左传·成公二年》,一个齐国贵族对晋国贵族说:“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五伯之霸也,勤而抚之,以役王命。”四王之所以成就王业,是因为他们树立德行,满足诸侯的共同愿望。五伯之所以成就霸业,是因为他们辛苦自己而安抚诸侯,共同为天子效命。
这里出现了一个比较冷的概念叫“四王”,而不是后世更喜欢说的三王,说明三皇五帝、三王五霸这种三五组合的思想钢印,对《左传》的作者来说还不存在。至于五霸都是谁?《左传》原文没说。
但注意这个时间节点,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楚庄王刚刚去世两年。现在最流行的两种说法,后一种显然和这里的五霸不兼容,因为当时人还不知道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前一种也牵强,因为齐国人、晋国人都不见得乐意承认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是霸主。传统注释认为,这里的五霸是三代五霸。夏朝出过一个霸主,叫昆吾;商朝出过两位霸主,一个叫大彭,一个叫豕韦;加上周朝的齐桓公、晋文公,夏商周三代,总共出了五位霸主。
《左传》后文还有一处,提到组织诸侯会盟最成功的人,有所谓“六王二公”。二公指的也是齐桓公、晋文公。也就是把这两位拿出来作为国君的榜样,是春秋时代比较流行的。所以,可以作出这个判断:《左传》讲的是三代五霸,春秋五霸的概念是《左传》没有的。
战国:看实力和搞平衡
下面看比《左传》晚的战国文献。根据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刘浦江教授的统计,五霸这个概念,《庄子》中出现了一次,《孟子》七次,《荀子》和《韩非子》各八次,《吕氏春秋》九次。还有些书,虽然没有用五霸这个词,但曾经把五位春秋时代的杰出国君并列,似乎也就是把他们当作五霸。这些书里,五霸大多数说的就是春秋五霸了。说明到了战国中后期,春秋五霸这个概念开始流行。
这些文献里展示出来的,是非常典型的战国价值观。战国时候的人,在评选五霸的时候不一定很在乎春秋时候是怎么理解霸主的。战国是一个普遍不把周天子当回事的时代,所以霸主要“尊王”,这条就不重要了。楚国这个最大的蛮夷,已经高度融入华夏文明了,霸主要“攘夷”这条也不重要了。所以,战国时候的人评春秋五霸,主要就看你霸业大不大。对霸主德行的内涵变了,由是否尊周礼,变成了是否能讲信义,用人才。
在这个新价值观下面,楚庄王、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等几位,就成了五霸候选人,楚庄王甚至地位非常稳。
但讨论五霸都是谁的时候,还要考虑另外一个平衡,就是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霸主。春秋多数时候,是齐楚秦晋四强,后期加入吴国和越国,这样就变成了六强选五霸。这种情况下,一国有两个霸主,更是绝对不可以的。所以要成为五霸候选人,首先你应该是本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没有之一。六大强国选五霸,都已经吵不出结果来了,后来把根本不强的宋襄公算进来,又是为什么呢?
汉代:宋襄公霸者归来
汉代以来,五霸算上宋襄公,是主流说法。首先,拉开距离看春秋,会觉得吴国、越国都是昙花一现,说到春秋历史上最重要的强国,还得是齐楚秦晋。于是宋襄公霸者归来了。理由就是强调德行这个价值维度。
宋襄公的道德被捧到了周文王的水平,算五霸之一简直是屈就。虽然事实上宋襄公道德没那么高,但是汉儒相信他高,相信比事实重要,他们对《公羊传》的重视是远远超过《左传》的。
还有一个可能,汉朝人最看重五行,五帝都有谁,就是结合五行论的;数五霸的时候,大概也要结合五行。东边的齐国是木,西边的秦国是金,南边的楚国是火,北边的晋国是水,还有一个,要地理位置在四大强国中间的,那东南地区的吴国、越国显然不合适,宋国的位置,倒很不错。所以,就算上宋襄公这个中央的土了。
总结一下:第一,《左传》里没有春秋五霸的概念,要理解春秋历史,也不必关心谁才是春秋五霸。第二,战国以来的人,评选春秋五霸的时候,依据的是几套不同的价值观,当然结论也就五花八门。可以作为一种“谈资”看待,无所谓正确结论。
参考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刘泽华 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
《春秋五霸到底都有谁?》,《刘勃的国学课2》,2024年2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