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王维审老师的《教育,从改变教师自己开始》一文,强烈的认同感从心底油然而生,让我更加清晰地审视着自己,审视着自己的教育。
王老师说:“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倾心于改造我们的学生,希望把他们打造成我们理想中的样子。但却从来没有意识到,我们心目中固有的东西是不是需要有所改变。我觉得,在改变学生之前,我们的改变可能更重要。”
对待学生如此,对待婚姻如此,对待子女也是如此。
婚姻中,之所以会有无休止的吵架,就是婚姻中的两个人都希望把对方改造成自己心目中的样子,而未曾想过改变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身上棱角的磨砺,慢慢地放弃了改造,而变成了接受,婚姻也就和谐了。
和孩子的相处,也是相互改造,相互磨砺的过程,我们试图把孩子改造成自己希望的模样,于是就引起了孩子的反抗,直至叛逆的形成。如果,一开始我们就试图接受他,接受他所有的缺点和不完美,也许父子(或母子)之间就没有了那么多的矛盾。
曾记得在一本书中看到,在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一块墓碑上刻着一段震撼心灵的话: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梦想着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以后,我发现我不能够改变我们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现在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自己,然后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改变这个世界。
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的经验拿来直接使用,改变不了世界,改变不了别人,不如从改变自己开始。
今年,一场毫无征兆的疫情把我们的假期变得长了又长,让我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光犹如那夕阳下的影子一样,拉的老长老长。于是“唠叨”的妈妈就变得尤为不招人待见,甚至引发家庭矛盾无限升级。
自认为还颇具教育理念的我,久居家中也成了“唠叨妈妈”中的一员,上周想带孩子出去走走的愿望在无声的反抗中走向了深渊。于是,我一改往日的作风,不再唠叨,甚至不再提醒,而是把所有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自己身上,早起晨跑、看书学习、写作记录,还有就是把饭菜搞好,也许是没有唠叨的日子会让人感到失落吧,也许失落更能促进自己的奋进,自从对孩子不再督促、不再说教,家里便少了往日的火药味,多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女儿的每日读英语、天天记日记从未间断,儿子的学习也明显地看出了奋起的势头。
当我再次晨跑结束,涨红着脸把听书的耳机取下时,儿子跑到我跟前说:“妈妈,如果你能坚持到我开学,我请你吃烤串。”看得出,话语的背后是无限的佩服和敬仰,我的简书日更让他看到了什么是坚持,我的忍受牙疼折磨也不间断晨跑让他明白了什么叫意志。
想把别人改造成什么样子,自己首先就要成为什么样子,改变别人,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作为父母,我们永远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作为老师,我们永远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