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两次到小食店吃东西的经历,两次经历有相对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想想还有点意思,有点感触。
第一次是上周的一天,因腰椎不舒服,到社康中心看医生,医生给我开了一次针灸治疗,她告诉我,针灸不能空腹,我便到附近一个小店去吃点东西。当时店里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主人夫妻俩。
我点了一份煲仔饭的,因为没有别的顾客,饭很快就上来了,准备开吃的时候,老板娘在旁边跟我唠起嗑来,从询问饭的味道开始,涵盖她家煲仔饭的种类、做法,以及当前经济形式、周边环境、子女教育等等,有一搭没一搭,就像一个老朋友,一起边聊天边吃饭,一顿饭吃完,感觉就像是结交了一个新朋友。
也许是因为性别不同,个性不一样,今天遇到的老板就不一样了。因为看病排队,护士告诉我大概要等两个小时,于是我决定在周边转转,看到一个卖双皮奶的小店,决定进去尝一尝。下午三点多,店里同样只有我一个顾客,老板都没见到。我随便找张桌子坐下来,扫码,点了一碗经典的双皮奶和一份香芋糕,大概过了十分钟,一个三十几岁的男士端了一碗双皮奶出来,放在我的桌子上,没说一句话,又走进操作间,两三分钟以后又端上了香芋糕。他全程没有说一句话,我从进店到吃完东西出店,感觉就像是在一个独居的家里,自己端出一份食物,独自吃完再离开家,没有人跟你交流,也没有人问你味道如何,说实话,这让我有点不太习惯。
两次的经历让我有些感慨。这两家店都是开了十几年的老店,我去的时候都没有别的客人,但两家店的服务方式截然不同,前一家的老板娘健谈,善于交流,一顿饭就能交一个朋友,难怪即使社会大环境不好,他们的这个小店都没有关门,也许跟夫妻俩的热情、善于沟通交流有一定的关系。很多食店或酒店会标榜自己的店让客人“宾至如归”,但真正要做到确实需要店家发自内心的热情,以及主动沟通交流的意识。另一家店其实也是一家老字号,在我的印象中至少也开了十几年,食品的口味非常正宗,关键是它在方圆几公里的唯一一家做双皮奶的店,也许口味就是它赖以生存的法宝,所以即使老板不善言辞也不影响它的生意。但是就我的用餐经历来说,我还是希望老板能够在不忙的时候主动跟顾客聊上几句,至少让顾客不会感觉到冷清,冷冷清清。
当然,这只是一次偶然的经历,而且可能跟老板娘或老板的个性有非常大的关系,也可能跟他们当下的心情有很大的关系,但是我还是觉得,做餐饮服务的,需要主动地根据用餐的情况发起跟顾客的互动,哪怕只是问问味道如何,但是也不能不顾客人的感受一味地自我抒发,影响了顾客的就餐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