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人就是我们生命中的转折点,是上天安排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带给我们希望和转机的人。
季羡林的生命中,也有几个贵人,第一个就是陈寅恪。
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的头衔很多,包括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还有诗人。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后来去了哈佛大学留学,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当过老师,后来还在香港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学府里任教。
季羡林早先也在清华大学学习,他把陈寅恪写的书都看了一遍,十分钦佩对方的才华,他还跑去听陈寅恪讲“佛经翻译文学”。
听完课后,季羡林对佛教历史、佛教梵语和巴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也开始钻研起来。
季羡林曾说,影响他最大的人就是陈寅恪。
在清华园时,除了上课,季羡林跟陈寅恪的接触不太多,有时候会在校园的林荫道上碰见陈寅恪。季羡林对恩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总穿着朴素的长袍,胳膊下夹着一个布袋子,里头装满了上课的书籍和资料。对比那些西装革履,皮鞋擦得亮晶晶的教授,陈寅恪的外在形象让很多人误以为他是书店的伙计,来清华园送货的,压根看不出来他就是名扬海内外的大学者。
可见陈寅恪的低调和朴实无华,心思全都在学术上,一点没有华丽花哨的东西。
季羡林离开清华园后,就跟陈寅恪老师分开了很长时间,他在德国城市哥廷根生活了十年时间,专门学习梵文和巴利文。1945年时,陈寅恪先生去英国治疗眼疾,知道这个消息后,季羡林赶紧给恩师写信,汇报他的学习成果,还把自己发表的论文也给老师寄了过去。
陈寅恪得知季羡林的学习情况后,就对季羡林说,他在德国学的语言专业,回国后恐怕不好找到传统的工作,因为这样的专业没有什么对口的岗位。季羡林就碰到一个很尴尬的事情,那就是“毕业就失业”。
所以,陈寅恪帮季羡林写了一封推荐信,把信给了当时的北大校长胡适之写信,陈寅恪赞扬了季羡林的学识和才华,推荐季羡林去北大教书。
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就真的去了北大任教了。
陈寅恪还在清华园,季羡林去拜访他时,发现恩师的生活条件大不如前,在寒冷的冬天,陈寅恪连买煤炭取暖的钱都没有,季羡林于心不忍就找胡适之想办法,胡适之想给拿笔钱给陈寅恪,但陈寅恪拒绝白白要人家的钱,他把家里很多值钱的书卖给胡适之,然后才收了这笔钱。
故事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陈寅恪的人品和气节。只有这样人,才能教出季羡林这般优秀的学生,他不仅是季羡林学习梵文的指导老师,也是季羡林学术路上的贵人。
我们前面说过,季羡林在北大任教后才有机会认识了更多优秀的学者,与他们成为朋友知己,相互进步,他能去北大任教,靠的就是陈寅恪的推荐。
生活中我们会说,谁谁谁是我们的贵人。
贵人,就是那些在关键时刻帮过我们,替我们说过话,甚至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消息,只要最后我们因此得到更好的机会和发展,这些人就是我们的贵人。
除了贵人的提携,我们自己也要拿出真材实料,好好努力,才能把握住贵人给的机会。
除了陈寅恪,季羡林还遇见了两个贵人,他们就是德国人瓦尔德施密特和西克。
季羡林曾在德国城市哥廷根生活了十年,他在哥廷根大学留学,因此认识了瓦尔德施密特先生。这位德国人竟然专门教授梵文课,季羡林得知这个消息后特别开心。他正在钻研梵文,刚好可以去听课。
结果,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整个哥廷根大学里,学习梵文的学生只有季羡林一个人,但是瓦尔德施密特没有因为人少就不上课,他依然认真讲课。而且,每次讲课前,他还仔细地准备资料,讲得十分详细,课堂上就一个学生,所以上课就变成了师生两人的面对面交流。
所以季羡林很感慨,觉得自己占了大便宜,这么厉害的老师,专门教他一个学生,季羡林学得特别用心,进步也很大。
后来,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瓦尔德施密特先生被征兵打仗去了,临走前,他把季羡林介绍给另一个专家,让季羡林跟他继续学习。这个专家名叫西克,是印度学教授,他不仅精通梵文,还精通吐火罗文,这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古语言,起源古代的印欧大陆,全世界懂这个语言的人,也就十来个人。
季羡林后来说了一句话:“一个人的一生中,不能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能给人招灾,也能给人造福。”
恰好季羡林就这么幸运,他本该跟着瓦尔德施密特学习梵文的,结果老师当兵去了,偶然间他认识了西克教授,又开始学习吐火罗文。
西克是世界上权威的吐火罗文专家,季羡林能跟他学习确实是非常珍贵的事情。加上季羡林的语言天赋和学习兴趣,西克教授对季羡林很是满意,逢人就夸季羡林是个优等学生。
西克教授非常负责,不论刮风下雨,他都会准时来给季羡林上课,他说过,要把自己的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教给季羡林。
有一次下大雪,下课后天都黑了,季羡林就小心翼翼地扶着西克教授,一步一步踩在积雪上,慢慢地送他回家。
季羡林对西克教授是很感恩的,他想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意,想了半天,他打算给老师做个蛋糕表达心意。
当时在二战期间,物资特别紧缺,季羡林只有从自己每个月的口粮中节省一点,他的口粮本就少得可怜,只有自己挨饿,硬挤出来一点面粉和鸡蛋,然后他还千方百计搞到一点白糖,他不会做蛋糕,他就带着这些食材,找到一个最有名的糕点店,请他们烤一个蛋糕。
当蛋糕做好后,季羡林就捧着这件贵重的礼物,送到西克教授家里。西克教授双手颤抖,叫来了自己的老伴,两口子共同伸手接了过去,激动地连“谢谢”二字都说不出来了。
这件事后来也成了季羡林脑海里最愉快的回忆之一。
季羡林始终把自己学习吐火罗文归结到偶然的因素上,他本意是学梵文的,后来学了吐火罗文,他也没把这个事情当成主业来做,但是通过他的学习研究,他确实把这种语言引进到中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
季羡林之所以能成为国学大师,跟他精通多种语言是分不开的,尤其是他精通那些全球少有人知的古语言, 比如梵文和吐火罗文。
从季羡林在学术上的发展历程来看,他对佛经感兴趣是因为陈寅恪,佛经多数是梵文写出来的,他又开始研究梵文,因此认识了瓦尔德施密特先生,后来这位老师上前线去了,他就结识了西克教授,学起了吐火罗文。
这些学习经历,都是季羡林成长中的宝贵经验。
要是没有这些恩师,没有这些贵人,季羡林也不会在语言翻译方面有如此大的成就。
所以,这三个老师,既是给季羡林传授知识的老师,也是帮助季羡林发展的贵人。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讲到这里,上面我给大家介绍了季羡林生命中的三位贵人,他们是季羡林的老师陈寅恪,瓦尔德施密特还有西克教授。他们不仅教授季羡林学业,也是季羡林在个人发展中的贵人,帮助季羡林成长,并取得耀眼的成就。
所以季羡林在多年以后回忆这些恩师时,依然心怀感动,当年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让他终生难忘。
我相信,在我们的生命中,也会遇见自己的贵人,他们可能是你读书时,一位赏识你的好老师,也可能是你工作后碰到的好上级,他们还可能是你的好同事,好邻居,好朋友。
有些人,你经常跟他们打交道,彼此很熟悉,有些人可能跟你只有一面之缘,分开后就再也没有机会相遇。不论怎样,贵人能够为我们提供信息和方向,让我们少走弯路,贵人能给我们带来转机,让我们在峰回路转时看到希望。
可以说,贵人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我们有幸遇见了贵人,一定要珍惜贵人给的机会,让事情进展地更顺利,让结果发展得更好。
下一节,我们将要讲述一个人要如何面对孤独,季羡林在很长一段时间,饱尝孤独,我们可以通过他的故事来学会如何从容的面对孤独。
明天同一时间,记得来听课哟。
本节金句:
1.贵人,就是那些在关键时刻帮过我们,替我们说过话,甚至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消息,只要最后我们因此得到更好的机会和发展,这些人就是我们的贵人。
2. 一个人的一生中,不能没有偶然性,偶然性能给人招灾,也能给人造福。
3. 贵人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我们有幸遇见了贵人,一定要珍惜贵人给的机会,利用贵人提供的平台和助力,让事情进展地更顺利,让结果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