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专家叶嘉莹教授说:“声音给人一种直接的感动的力量!”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读”占鳌头,古诗词教学更是“一读解千愁”。然而关于“读”,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是:读得不够、读法不对、形式单一……
因此,我想从课堂文化的角度来谈谈在促进学生由读进入诗境的过程中,我观察到的刘老师一些积极有效的做法。
首先是语言风格,刘老师的语言非常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比如她声情并茂的开场语:我们生活在一个诗意的国度里,感受过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幽静美好,诵读过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怡然自得,体会过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苍凉孤寂,今天,就让我们随边塞诗人王翰到战乱纷争的边塞去看看吧!
在边塞场景的营造中刘老师说:北风呼啸,黄沙漫天,配合着音效,介绍古诗的创作背景。
在沙场的描绘里,有课件中血流成河、惨不忍睹的画面,有铿锵有力、悲壮苍凉的背景音乐,有教师入情入境的引导语:他们怕吗?他们怕什么?不怕?不怕是因为什么?刘老师不断追问,带着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古诗情感。
其次,是教师的行为特点。
刘老师对教法与学法的统一有深刻的认识。引导学生读准—读顺—读懂,这个“读”并非简单重复,而是在变化中层层递进,引导学生结合学习经验明确读懂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解决“读得不够、读法不对、形式单一”的问题。
本节课还体现了较为浓厚的中国文化,比如几种风格的书法、镌刻作品的欣赏,“醉”字的字理分析,还有用“拂堤杨柳醉春烟”“醉里吴音相媚好”等诗句,对比“醉”字的不同内涵,在积累之中品味汉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这也是新课标理念所提到的“文化自信”,是核心素养对我们语文教学的第一要求。
再一个,是刘老师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她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诗意时,主要引导学生描绘一个整体的场景,而不是肢解诗句,一句一句说诗意,进行片面的、机械地理解,在整体感知的组织下,我们看到学生说起“葡萄美酒夜光杯”,不仅说出了画面的描绘,还说画面特别好看,加入了读者个性化感受。
刘老师引导“古诗就是一幅画,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引导运用多种感官,引出更多的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我们看到学生的回答也非常精彩。
还有,在本单元人文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指引下,在本课的深刻感悟下,拓展的主题古诗的阅读,走向策略的运用,加深对主题的理解,积累更多的优秀语言与文化。
这些都是对学生“深刻性”的思维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