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双十一没有对任何平台贡献一分交易额,似乎身边的人也越来越无感了,毕竟这已经是第15年了。我记得最早的那几年自己会蹲到零点去付款,各种计算满减凑单,现在是物欲越来越低了,也不爱囤货。
小卫今天的文章也是很应景《爱自己的消费主义陷阱》。现在大家都很流行说爱自己,尤其是女性。那到底怎样是爱自己呢?很多人都会说,给自己买喜欢的包喜欢的衣服,吃好吃的,去旅游……好像都是和消费相关。似乎是为了证明【我配得】【我值得拥有】。
于是我好奇地向AI提问,AI给出的答案里没有一条是和消费相关,主要说的是接纳自己、人格独立、为自己负责,保持价值感等。配得感和富有它一定需要物质或金钱来衬托吗?我并不这么觉得,#内心不缺方为富·被人需要则为贵。内心丰盈才是真正的富有,才能承载更多的美好!
最近在帮一个客户做方案的调整,从19年开始陆续买了一些保单,大大小小的保单加起来十几份,年交保费小几万,现在觉得有些压力,也在网上看了一些文章,觉得她自己买贵了。最后给她做的调整方案,整体上能节省十万出头的保费。
接过很多这种带着保单来咨询,很普遍的一个问题,缴费的前几年没什么感觉,交了几年之后觉得有压力,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两年大环境不太好,降薪取消年终奖,自己创业的也大环境不太好。另一方面可能觉得这个保险买了也没有用上,感觉是一笔消费,所以不想交下去。
很多家庭会把孩子的保险放在第一位,自己可以裸奔,但会给孩子买保险。有一些父母第一次正儿八经来了解保险是因为孩子的出生。这是爱孩子感性的一面吧,就像那句俗话,自己再怎么吃苦,也不会让孩子吃苦,要是有什么大病,再怎么样也不会放弃给孩子治疗。可是父母才是孩子最大的保护伞呀!
除了保障的先后顺序,保费的预算分配也很感性,孩子身上的保费过高也是比较普遍的。这也是为什么即使是来咨询某一个人的保险,我们通常也会做整个家庭的财务分析,有时候问支出问收入,客户不太理解,为什么我就买个保险而已还要问这么多很私人的信息。这真的是为了方案能更贴合需求以及实际情况,为了避免过了几年觉得不合适了。。。买贵了。。。等等之类的情况。
也会建议把全家人的保费做一个合理的预算,可以现在不买,但是要留出来空间,这样的话,当你准备买的时候,才不会被人忽悠,才不会买错、不会买贵,在合理的预算范围内先做好锚定。要不然交了几年费之后再来调整,也会比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