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94
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
这里的友道,就是同道,以同道观之,老聃与秦佚为一体。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起初我认为你们是老聃的门人,可是现在并不如此看。刚才我进去吊唁的时候,有老年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少年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母亲一样。他们之所以聚集在这里,肯定有不愿吊唁却吊唁哭泣的情况。这是失去天性违背真情的,丧失掉自己所禀受的本性,古时候把这个叫做伤天害理的刑罚。
师生情谊很深厚,老师故去,学生哭老师,这是人之常情。而老子传道于学生,肯定也让学生明死生之道,而真的临事时,学生并没有分清人情与道情。不明道的,或者陷于人情,真哭。明于道却有碍于人情,也哭。
回到主题,养生主,生命之主,每个人的生命之主。我们养的是这个生命之主,老子之所教,也在于此。留下了道德五千言,后人就容易把这五千言当作根本。但是不留下这五千言,谁能解开这“遁天之刑”,谁能明真道呢?这个悖论,老子思考了很久,在函谷关,他才下了决心,留下了这五千言,同时也留下了隐患,那就是真道隐,而名道存。
庄子宗老子,其寓言也在弥补老子留下的隐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这是庄子补上的一个缺漏。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老子的到来,是顺应时运而生;他的离去,也是顺应自然规律而死。人应当安于时运,顺应自然的变化,这样哀乐之情就无法侵扰内心。古人称这种境界为“帝之县解”,意指像天帝一样超脱于生死哀乐之外,达到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这就是老子讲的“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明,就是觉,真正地活着,明明白白地活着,这是君子之道,是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啊,就是明觉之心。止于至善,就是合于天道,顺道而为。养生主这一篇很奇妙,总是在谈死,“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庖丁解牛,也是牛之死。然后是老聃死。养生就在死生之际,死生之间。
生,就是死生之间的激荡,荡出来的是生生不已。能做主,能清晰觉知,便能“安时而处顺”,便能“缘督以为经”,便能“游刃而有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