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93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这一段讲庄子的死生观,特别具有戏剧性。老聃死了,他的学生们很悲痛,秦佚来吊丧,大哭三声就走了。老聃的弟子们属于常,秦佚的做法异常。门人都在那哭泣不止,悲痛不已。而老聃的朋友哭了三声就离开了,这也太不像话了吧。
庄子的寓言,不能以常理度之。老聃与秦佚,老聃与其门人,秦佚与老聃门人的关系,成为了理解这则寓言的关键。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离开函谷关,入秦境,不知所踪。你看,这就是秦佚这个姓名的寓意。老聃和秦佚,在庄子这里,是一体的,一显一隐。这如同对死生的认知,一显一隐。老子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堵住了老子,就是想让老子留下些文字,让老子的学生能够在老子走后还能够学习,老子刚开始是拒绝的,这个拒绝,并不是因为不舍得传道,而是道一旦落入文字,就不是要传的道了。“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的拒绝,就是道的难传,以不传传之,所以本想着“不立文字”,最后还是留下了五千言。但是留下了五千言后,老子在开篇就提醒读此文的人“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说,这五千言有显有隐,显隐之整体,才是整本的道德经。但是一旦落实概念,落入知识相,这种探索是无穷无尽的。诚如开篇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老聃与门人的关系,在老子生前,可教的已经教了。但是呢,有些是不可教的。那就是学会反观,“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每个学人,要回到身心的根本,回到清静的本心,回到原初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