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洛书出于洛宁,河图则出自孟津。
在会盟镇208国道以西约二里处有个雷河村,雷河村有一座著名的龙马负图寺,是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的祭祀地,也是河洛文化中“河图”的发现地,中国易学文化的发源地,距今已有1600余年了。我们此行的下一个目标便是这里。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在会盟大街上吃过早饭,便驱车来到龙马负图寺。寺门口有一条小河,穿过河桥来到寺大门外,却见寺门紧闭,正门口一位穿白色上衣的中年妇女面色忧郁地坐在那里等待。看看时间才八点多,心想也许还不到上班时间吧,于是便在门口闲逛起来。只见寺庙的正门也即山门是两层城门楼样式的建筑,高大雄伟,山门的正上方有“龙马负图寺”和“伏羲庙”两块牌匾。在山门的左右还各有一个一米宽左右的侧门,两边的围墙上刻着八个大字,右边是“人文始祖”,左边是“河图之源”,彰显着它的神秘和尊贵。
过了一会儿,已是九点时分,可寺门依然紧闭。那个中年妇女虽然还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但是面色明显焦虑起来。我们上前手按门环轻扣寺门,许久还是没有反应。于是我决定向周边探访一下,顺着围墙左边小路向寺院的后面走去。围墙很高,感觉寺庙很深,却只能看到露出的屋顶。途中遇到几个骑车路过的人,向其询问寺院的开门时间,都说:“不清楚。”这时是看到围墙外一家农户门前,一个农妇正在整理一小片菜地。便上前向其询问,回曰:“寺院不开放已经一年多了,原因不清楚。”没办法,只得向农妇别过,懊恼而归,告诉大家:“别等了,到别处看去吧。”顿时,那中年妇女满脸失望,我们也极不情愿,毕竟来一趟不容易。这时顽皮的儿子却在侧门处朝我们叫道:“这儿能进!”原来侧门是虚掩的,儿子一推门竟然开了。罢了,既然人家不开门,那我们就不请自入吧。
谁知我们刚进入寺院里面,就有一个工作人员过来驱赶我们,说寺院修缮期间不接待游客。这时那个中年妇女向工作人员哀求道:“我已经来了好几次了,都不开门。我只是想到伏羲庙前许个愿,请您行个方便好吗?”也许是被中年妇女的诚意所打动,工作人员犹豫了一下说:“那好吧,你们可以在前殿看一看,不要到后面去。”我们赶紧连连道谢,就这样我们获得了一次不全面的参观机会。
进寺以后,看到里面果然面积很大。在正对山门处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座约三米高的龙马雕像,但见龙马龙首马身,足踏浊浪,栩栩如生。龙马雕像后面便是寺院的正殿——伏羲殿,整座大殿红漆门柱,白玉护栏,雕梁画栋。据说这是整个寺院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其他则是后来依样重新修建的。只是殿门同样紧扣,但那中年妇女早已虔诚的跪在殿门外,双手合十,口中默默念叨着什么。我是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但我对虔诚的信徒向来敬重,所以我们不敢打扰,于是便到寺内别处去看一下。
寺内的山门两侧建有高大的钟楼和鼓楼,门与楼之间则竖立着两通龟驼石碑,一曰“图河故道”,一曰“龙马负图处”。相传上古时期,我们的人文始祖伏羲氏带领部落在黄河一带繁衍生息,过着茹毛饮血,时序不辩,阴阳不分,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这时,一龙头马身的怪兽,从黄河上踏波而来,在图河(即寺门前小河,为黄河中下游交界处一支流)兴风作浪,祸害百姓。伏羲见状,义无返顾地纵身下河与之搏斗,经七天七夜的较量,始在图河上降服龙马。后来又根据龙马背负图纹,仰观天象,俯察法地,演绎出了变幻莫测的八卦图。伏羲氏依此造书契,定人伦,正婚姻,使黄河流域成为河洛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这和洛书发源地的传说其实大体相同。
在伏羲殿的两侧还有两座偏殿即孔子殿和文王殿,而伏羲殿的后面则建有规模更大的三皇殿,殿内除了供奉伏羲氏之外,两边还有炎黄二帝的塑像。另外寺内存有大量宋、明、清时期,著名理学家、书法家及诗人程颐、朱熹、邵雍、王铎等撰述的碑、铭、诗、赋作品。从寺院的内容构造上来看,这里不是一个单独祭祀的寺庙,而是一个兼具儒、释、道多种宗教的综合文化体!
据资料显示,龙马负图寺始建于晋怀帝四年,是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的功绩,在图河故道上建起的第一座祭祀场所。初名“浮图寺”,永嘉时改为“河图寺”,梁武帝改称“龙马寺”,唐高宗麟德四年更名为“兴国寺”,明嘉靖四十二年仍叫“负图寺”,清乾隆十九年又改“羲皇庙”,民国后始称其为“负图寺”。后因战火大部分建筑都已损毁,只剩伏羲庙。公元1998年10月,孟津县委、县政府对“龙马负图寺”进行了大规模修复,并由当代著名易学家、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教授题写“龙马负图寺”寺名。自古以来寺内就一直香火鼎盛,远近驰名,来此拜谒的达官显贵和文人雅士甚多。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元月四日,就连大总统蒋介石也曾偕宋美龄由陈诚陪同,游览了负图寺,并题“河图洛书”四字。
从地图上看,龙马负图寺北临黄河,南依邙山,聚天地之正气,河山之灵秀。又西望汉陵,东眺叩马,念及先祖功绩,深感华夏文化源远流长,顿生无限自豪之情!
待那中年妇女拜罢伏羲,我们一起谢过管理人员,然后又从侧门退出寺院。那中年妇女释然离去,我们则驾车前往会盟以西的白鹤镇去看汉光武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