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家村地处江南,这一带的村庄不仅产粮,还产夏布,村子里以前有习俗农忙时节男人和女人一起干农活,农忙之后就成了男主外,负责田地的锄草、抚苗、施种等日常农务,女人们则主内,在家里做家务,做女工。
据说,原家村一带的女人们在家做女工的习俗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女工主要是捻纱和织布,织布又叫织夏布。
捻纱工艺简单,下到五六岁的女童,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会做;织布工艺比较复杂,需要有专门的师傅带着,一边做一边接受指导,因此,相较而言会织布的人要少许多,然而,即便几乎每个村子都会有几个织布工。
女人们将捻好的纱卖给织布工,或者以部分纱当作工钱请人织布,然而,村民们不仅自产自销,还吸引了不少外地的商贩来收购夏布,手艺好的商贩还会先付下定金,约定好日子过来取布。织布用的原材料是苎麻。
宜城四季分明,气候非常适合栽种苎麻,而且苎麻高产,易护理,只要栽种一次就可以长期收割。
苎麻一年可以割收两到三次,每次收割收之后,铺上一层农家肥盖住被切割后留下的根部,然后等上十天半个月去看,根部周围又会长出一丛丛的苎麻苗儿,慢慢地苎麻苗会长高,等苎麻的杆子长到人高的时候又可以收割了。
因此,宜城周围的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了苎麻·,而且都是大面积种植的,只是60年代那段特殊时期,苎麻地被废了,织布机也被砸了,到了80年代,农家的织布工艺几乎失传了,但是捻纱的工艺简单还被保传了下来。
自早两年农田耕地和山林分包到户之后,就有人来宜城这一带的乡村收夏布收纱,原家村的妇女农忙过后也就悄悄捡起了祖上传下来的女工----捻纱。
不过,刚开始她们还是怕的,都是躲在家里,将堂屋的大门拉开一点儿,大人们对着光捻纱,小孩子则在屋子外头玩耍,实则负责放哨,一有情况就大声喊人,屋里的大人便会立即闩了门,将做女工的排场收起来藏了。
后来,时间长了见没有人来抓了,女人们的胆子才大了起来,吃过饭了就一家子的女人,大大小小都聚在一起,有的一边捻纱一边说着闲话,有的则在教已经上了五六岁的女孩子们捻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