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这段也很有名。“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就是你看孟子前面讲了,人心当中都有善,希望义礼充沛。那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糟糕的人呢?就是孟子最需要解释的就是这件事,为什么我们的生活当中见到的一大批坏人,周围的人坏人太多。你怎么解释?
孟子说,“牛山之木尝美矣“牛山在山东淄博,山东淄博就在齐国的都城临淄的附近,所以它就像北京的百望山,或者香山这样的一个地儿。“牛山之木尝美矣”,牛山曾经很茂盛。“尝”就是曾经,“美”是茂盛的意思。“以其郊于大国也”齐国人口多,当时可能是人口最多的地儿,然后在大国的大城市边上,所以大家都来这儿砍树。你古代人又没有煤、又没有天然气,他就是砍树,砍树回去烧。
“斧斤伐之”,整天砍,“可以为美乎?”还能保持茂盛吗?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濯濯”就是光秃秃的样子。就是这个牛山,怎么今天变成了一个光秃秃的样子呢?看起来根本没有树。
就是绝望的人会觉得人性是恶的,看不到善。就好像我们看牛山,说牛山这种山就不长树,压根就没树,然后孟子讲“是其日夜之所息”,它日夜有所生长。这个“息”就是生长,慢慢地生长。“雨露之所润”,有下雨的时候它会受到滋润。“非无萌蘖之生”,“萌”是萌芽,长出一个小萌芽,叫萌。蘖是侧枝长出的小萌芽叫蘖。
就是这个牛山之木呢,并不是没有长出新的芽子,有时候天降雨露、休养生息,有几天没有人砍伐它,也会长出一些萌芽和侧枝的小叶子。牛羊又从而牧之,就这些人砍伐还不够,还要让牛羊来吃这些树。“是以若彼濯濯也”,所以它才变成了今天这个光秃秃的样子。
“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就是人们看到它现在光秃秃的样子,人们的感觉是,这地儿不长树,“未尝有材”。这难道是这个山的本性吗?就好像我们今天见到这么多糟糕的诸侯,这么多糟糕的大夫,这么多糟糕的贩夫走卒,我们觉得人性太恐怖了,根本没有任何善良可言,那你是没有看过他经历过些什么事。
然后“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就是在这些人的内心当中,难道没有仁义之心吗?“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放”就是丧失良心,就是他心中的这个善心,他把自己的善心放逐、丧失在一边,就好像人拿着斧头在山上不断地砍树一样。“旦旦”,每天,不停地砍。“可以为美乎?”难道它还能够再继续茂盛下去吗?
“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就这个感觉很美妙。各位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就是有一天你终于睡足了一个饱觉。睡醒了以后,早上起来被那个鸟叫声叫醒,然后你从床上坐起来那一刻,你突然会觉得内心很清静。就这种人刚刚起床的时候所出来的那一种清净之心,那一种好善的想法,而不是被办公室政治所纠缠一天,所产生的一种烦躁的感觉。
就是孟子在这讲的“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几希”就是一点点,就是它日夜所慢慢生长的那么一点点东西。“平旦”就是清晨,清晨所养出来的那么一点点气,他的好恶,与别人相近的地方,有那么一点点,几希。
“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旦昼”就是明天白天,到了明天白天,所做的那些事比如说到集市上跟人谈判、去打仗、去抢别人的东西、去收税、去杀人等等这些行为,“有梏亡之矣”,这个“有”是又一次的“又”,再次干吗呢?“梏亡之矣”,“梏”,就是束缚,“亡”,就是消亡。又把它束缚和消亡住了。
“梏”具体是什么?古代的时候,满大街都是牛,这是很危险的一件事。你知道那牛有个角,牛角很尖,牛如果发起脾气来,拿角顶你一下你就没命了。所以古人为了防止牛角顶着别人。就在这个牛角上横着绑一根木头。这根木头比牛角长,然后捆在牛角上,这样的话牛想顶人就不容易了,你只要抓住那个木头,它就顶不了你。所以这个东西叫作“梏”。
“有梏亡之矣”,就是这个人晚上睡觉的时候滋养了一点美好的东西,早上起来心情很不错,觉得我想当个好人。结果一出门,忙活了一天,在乱世当中挣扎,然后“有梏亡之矣”,他又被束缚了,美好的东西消亡了。“梏之反覆”,就是这个牛角之木不停地折腾他,“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里生出的这个气息不足以存,存不下来。“则其违禽兽不远矣”,“违”是距离的意思,就是如果这个夜气存不下来的话,那么他距离禽兽就不远了。
“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情”是真实状况,本质。人见到这个人表现得像禽兽一样,所以就认为他肯定没有什么好的本质,这难道是他本身的真实状态吗?“故苟得其养(就是如果能够得到滋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如果能够得到滋,所有的东西都会生长;如果失去了滋养,没有什么东西不会消退。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就是孔子说,操则存,舍则亡,就跟我们前一章讲到的一样。就是你用之则存,舍之则亡,这样的一个东西。就是如果你握住它,你把握它,它就能够存在;如果你舍弃它,忘记它,它就会消失。出入无时,来去无踪。就是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去,不知道。莫知其乡,乡,就是方向。你不知道它的方向在哪儿,惟心之谓与,这难道不说的就是我们内在的那颗心吗?
所以整个这一段通过牛山之木的比喻,孟子告诉我们说,你看到了一个非常糟糕的人,让你很失望的,一个像禽兽一样的人,你也要想到,他可能像牛山之木一样,在晚上的时候也会出现一丝善的萌芽。
就是咱们看那些古来的故事,没有绝对的坏人。一个绝对的坏人,还有可能对自己的老母亲很好,还有可能会对自己的孩子舐犊情深,他还可能会执着于自己的一段爱情。但是他所遭受的外在的打击,他所经历过的这些事情,使得他没法去把那个善端慢慢地养起来。这个是使得他变成禽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所以这一段是什么注解呢?就是孟子所讲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一个注解。孟子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我能够把我的浩然之气养得非常充沛,因为每天晚上所增加的那一点夜气,他都能够保留下来,他能够使善端不断地增长。
而抓住一个人的善端,其实就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我们今天的教育更多的是看到纠正,就是不断地纠正这个人错误的行为,最后导致的结是这个人丧失了生命力,忘记了自信心,没有意识到自身本来就有着大量的善端,没有了。每天生活在恐惧、担心中,和与家长、老师博弈的过程当中,他怎么可能发觉自己内在的善端呢?
而孟子在那个时候就认为,你如果想要培养一个人的良知,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你得相信他身上有善端,帮助他把善端保留住,放大。这时候叫作“操则存,舍则亡”,所以人性譬如牛山之木,也能够逐渐地变得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