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一下课或只要有自由的时间,校园里哪个地方人最多?超市。对,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你就会发现,超市门口总是人满为患。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不反对学生消费,但是不是有些过了呢?上节课老师下课晚了,本来10分钟的课间只剩5分钟,正常的是不是出去方便一下就回教室?可事实是不管多久,孩子们必往超市跑,不管你老师怎样强调,甚至责罚,好不了几天,又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孩子们好像只在乎一件事,那就是-----消费。为什么会这样?如果只为吃喝,我们也曾动员家长备好奶制品、水果等,允许孩子带到班上,方便孩子们及时补充能量。可往超市跑的现象并未消退,到底是为什么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第73条建议)中指出,我们的孩子病了!我们的孩子患上了“精神幼稚病”。他们的心里只充满了追求消费的乐趣,他们听不进去我们的说教。而实际上他们的心灵却很贫乏、空虚。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童年和少年时代完全无忧无虑的生活,是产生“精神幼稚病”的根源。是的,现在的孩子非常“富有”,哪怕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他的手里也多多少少会有些零钱。大部分父母也认为,在物质上不能亏待孩子,于是孩子成了“富翁”。很少有父母会告诉孩子这笔钱是怎么来的,钱应该怎么花,或只是象征性地过问一下,并不深究。却不曾想,长期以往,却令孩子患上了“精神幼稚病”。他们身体发育加快,而他们在社会、精神、道德方面的发展却很落后。
怎么改变这样一种现状呢?苏霍姆林斯基建议,应该要让青少年在生活中有所操心,为人民、社会和祖国操心和不安。要让周围的一切事物在男孩和女孩的青春期就能惊扰和激动他们的心灵,要让他们在精神上成熟起来。
怎样达到这一目的呢?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公民的成长过程,是伴随着这样的思想而来的:自己为别人做了某种好事,给了别人某种好处。这是青少年精神财富的极其重要的源泉。这让我想起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幸福。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帮助到他人,让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听到别人对他们的真诚、厚道和人性所表示的感谢,这将会是教育智慧的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