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增添色彩,否则你的人生将错过许多美好的风景线!
婉娇,年龄不大,却是一名书画爱好者,时常来看我作画, 也时常求画于我。 我是大概三年前认识她的,那时她对绘画作品并没有多大兴趣,脸上总是散发着幸福的味道。 那时的她工作体面,家庭幸福,可这美好的景象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 父母在疾病中相继离世,对于她自己而言,家庭便是她的全部,父母的离世,仿佛就是晴天霹雳,她的世界只剩下一片灰暗。
那段时间,她的心情每次都在谷底徘徊,也无心工作,便待业在家。常常呆在父亲的书房,翻阅父亲生前留下来的书籍。她发现父亲的书架上摆了许多艺术的书籍,有绘画、书法、古玩、收藏之类的。她便也尝试着去了解。她看着看着,便也着了迷,特别是绘画,深深地被书中的一幅幅作品所吸引。那时的她还只是一个门外汉,她不喜欢那些只有黑白两色的绘画作品,感觉有点像自己的心情,糟糕透了;而她更喜欢色彩丰富的作品,使他感觉到心情很愉快。她越看越着迷,从在书中单纯的看,到入手实际的绘画作品来欣赏,最后到亲自尝试去画,一切都在侨悄无声息的发生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她唯独喜欢色彩丰富的作品,可能是“先入为主”吧。
而心情也从深谷中逐渐走了出来,并且较之前更加地乐观豁达,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是绘画给予我的力量。失望、悲伤、痛苦、失意、开心、幸福、满足……这些不同的情感,在我们生命中,总会出现,但人生如果只有一种情感,即便是最美好的情感,那这样的人生也该是多么的单调啊。我觉得这些不同的情感就像是那画布上那些多样的色彩,构成了我们真实的生活。 白岩松说:幸福和悲伤占了5%,剩下的就是平淡。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我们的生活,平淡占据了大多数。这样波平浪静的生活未免也太单调,太了无生趣了。
给生活增添颜色,让生活更加绚烂,这样的生活想必更令人向往。不错,谁又甘愿自己整个人生轨迹长期处于黑白呢?婉娇面对种种的家庭变故,曾一度迷惘,但最终被艺术拯救和滋润了饱受创伤导致干裂的心田。过去有名人曾经说过;艺术能陶冶人的情操,放空人的精神和心灵。如今看来,这话的确不假。尽管人生并不像绘画一样直接用颜料直接添加色彩,但从较为抽象的角度来说,生命的色彩是要自己本人进行自我赋予的。例如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你坐于咖啡厅品位一杯普通的咖啡,但不同的心境却让你对同一个场景有着不同的感受。例如向一杯咖啡加一点牛奶,或是放一颗冰糖,每一种口感都会影响你的味蕾,进而延伸至影响看待繁华都市的观感。
从此之外,每种不同的咖啡,或许让你回忆起一些如烟往事,眼看着天空淡淡的浮云,甚至会让一个简单的人愈发多愁善感。赋予生活色彩的方法有很多,例如你去为自己坚守的理想而努力奋斗,当成功的时候,每一道街景对于你来说,都是靓丽无比的。但当遭遇失败的时候,你必须懂得自我调整,用宽裕的心态,去感受生活中很容易错过的美好瞬间。因此可见,主宰生活色彩的因素,除了食物、事业、艺术,还有一颗对生活充满激情与火热的心。当你遭遇人生的低谷,可能看待世间万物都觉得是画面定格,一篇虚无的空白。
但你又何曾想过,一些人虽然被贫穷所困扰,但活得却比一些超级富豪更加开心,他们满足于男耕女织的生活,尽情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由此可见,这种人真正领悟到如何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活色彩,视财富与权力于浮云。同样道理,某些人在每个不同的人生阶段,看待世界的色彩也尽然不同,这就好比五味瓶,包含了甜酸苦辣。然而只要经历了风雨,最终熬过了道道难关,你的生活色彩将如同雨后的彩虹,变得绚丽夺目,并大放异彩。
著名作家雪小禅曾在《忽尔盛开》这部书里说过:喜欢文字的人,大抵是命数。难以逃脱文字的纠缠——那些柔软、卑微、慈悲、纠结、疼痛、缠绕……那些与生俱来的要命的物质,如影随形,终生不肯放过你,只要你还活着,它们像青苔,像菌,随时、随地,四处蔓延。由此可见,治愈心灵空白的艺术不仅仅是绘画,就连文字也可以是充满跳跃色彩的药引,往往也能拯救一个人单调、颓废、失落的人生。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当你在遭受现实的不断打压和冲击,也必须保持对这个世界充满憧憬、希望和激情,只有这样,才会令身心略为疲倦的你依然有着壮志雄心,并坚信自己未来的人生会顺利过渡至色彩斑斓的成功彼岸。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精神上被彻底打败,那么其内心世界将是一片灰霾。如果被这种状态长期笼罩,往往会产生致命的影响,这时候,不妨给自己放个长假,多点亲近大自然宣泄自己身上的负能量,又或者多与身边的朋友以及亲人沟通,哪怕是吐一场苦水,相信他们也会用最美好的语言勉励你,让你重拾信心,早日找回失落带走的心灵色彩。思想添加色彩,过程增长见识,所以当你遭遇暂时的黑白困境,切勿垂头丧气,多感受一下生命的气息又或者借鉴一下成功人士面对逆境的心得,从分享中吸收一定的正能量,相信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你的低落情绪,逐渐摆脱不堪回首的过去,并最终将你的心灵世界重新装修得富丽堂皇、有声有色。
作者:彩虹笔为生活增添色彩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1176d84435fb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