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课堂上认识了习作提纲,当堂写了习作提纲,点评后,用一节课左右的时间完成450字左右的作文。习作堂上写,才能看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收上来,一直纠结于心的问题又出现,我帮他们改,真的有效果吗?于是决定换个做法,步骤如下:1、看完每篇文章,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心中有个评价标准。2、课堂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出评价标准,大致从结构、内容和文字表达划分,以星级展示。3、教师拿两篇典型文章进行评改,对学生则称是随机选取的,带来紧迫感。第一篇侧重于带着改,第二篇侧重于让学生讨论改,在这个过程中掌握评改方法。4、四人小组内用评改方法,先自评,再互评,说出为什么这样评。5、根据评价建议重新修改文章。
感想:一、学生这次习作结构普遍好很多,这与习作提纲的精讲关系较大,结构意识是可以很好地引导的,发挥提纲或导图的作用,学生不会时进行必要的示范。个别学生提纲与习作思路不一致,提示提纲的作用,事前构思很重要,写作时不要东一榔子西一斧子。
二、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于和家乡发展变化关系不密切,放在四海皆准;过于强调想象的细致化,有些细致到一直讲机器人如何工作的。对主题理解偏差。这篇文章放在家国情怀的单元,不是只是简单的想象作文。事先自己也没思考完善,后来看了高子阳提到的结合这个单元的课文背景来讲,结合目前的二十大,观察家乡目前需要的地方,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情怀教育,格局要更高。习作要放在整个单元去顶层设计,去引导。
三、学生此次热情更高,但是学困生没有很好地参与进来。小组合作的优化,学困生跟不上节奏,仍需要因材施教甚至一对一评改兜底。学困生文字水平不高,仍在于阅读的匮乏,治病要治本,如何花有限的精力在刀刃上,让所有学生包括学困生实现增值教育。也要顾及到不要为了一片树叶而放弃整片森林,该推进的要推进,大部分同学能接受就往前走,不过度负面化,不因为个别学生而在原地转圈圈。
四、收上来后的二次评改,发现效果跟以前自己批不会差。那就交给学生去做吧,更好地调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如王晓春老师说的,减少无用功。然后就是多尝试。